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陕西石泉:“蚕桑村支书”带领一方乡亲致富
 

陕西石泉:“蚕桑村支书”带领一方乡亲致富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6-09-14   |  阅读次数:421次

 陕西省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村支书叶方海,54岁,家有4口人,子女在外工作,夫妻二人在家兴桑养蚕。自有和租赁桑园13亩,蚕室2间100㎡,年养蚕32张,年养蚕收入5.2万元。他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村民称之为“三好干部”。

他发展蚕桑带头在前,人称“好书记”。 他自1985年养蚕至今从未间断,与蚕桑结下了深深情结,也彻底改变他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住房环境。尤其担任村支书以来和蚕桑发展低潮期,他总是率先垂范、鼓励村民、不动摇发展信心,许多村民通过发展蚕桑产业从贫穷走向富裕。

他培育中介勇于担当,人称“好社长”。 2013年10月青泥涧村蚕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他被推选为董事长。如何让这个跨村区域性的合作社规范运作、服务于产业,他从蚕桑合作社开展小蚕共育着手,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小蚕共育点,小蚕共育从无到有,现区域小蚕共育率达到35%,参与共育农户张种产茧量提高4.7公斤,农户得实惠增收入。

他围绕蚕桑真抓实干,人称“好党员”。 如何把青泥涧建设成为现代蚕业样板,引领中池蚕桑产业示范园区发展,他主动配合业务单位和政府安排,围绕密植桑园、标准蚕室、园室配套、蚕台搭建和机械装备“五项建设”抓落实;大力推广小蚕共育、蚕台养蚕、自动上蔟和多批次养蚕等技术;积极应用强桑一号、两广二号和华康二号等蚕桑新品种。省力节本技术大面积应用成倍降低了养蚕劳动强度和提高了蚕桑生产工效,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紧缺和老龄化现状,大幅提升了区域蚕桑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

在他的带领下,该村近五年养蚕实现逆势增幅27%,2016年全村养蚕763张,蚕茧收入达到122万元,纯收入98万元,养蚕户人均纯收入达2572元。如今青泥涧村成为全县张产最高、茧值最好、养蚕量增幅最大的样板村,成为县域中高山村发展蚕桑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