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重庆黔江延伸蚕桑产业链 提高经济效益
 

重庆黔江延伸蚕桑产业链 提高经济效益

来源:华龙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9-14   |  阅读次数:259次

 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支柱,蚕桑文化更是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点。地处武陵山腹地,被纳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黔江生态环境绝佳,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一方沃土。近年来,黔江将蚕桑产业作为全区三大农业骨干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打造,创新间种模式,不断将产业链做大做强,为全市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样本。

    “桑菌模式”助农增收


    如何进一步拓宽全区蚕农新的增收渠道,实现蚕桑产业效益最大化,是黔江蚕桑人面临的新课题。水田乡龙桥村养蚕大户白国显采用“桑菌模式”,在蚕桑实现收益的同时,在桑树下套种菌菇,增加了新的收入,此举为全区蚕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白国显介绍,每年养完秋蚕,桑园就开始“休眠”到次年春蚕前,土地闲置近5个月。采取桑菌模式,充分挖掘了桑园综合效益,5个月能产鲜菇上万斤,每斤鲜菇价格8至10元,仅靠桑枝育菇这一项就能带来1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白国显在桑树下大种盖菇,巧妙地将桑枝“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药理价值与野生“杠菌”丰富的营养成分融于一体。“桑菌模式”下种植的菇体色泽艳丽,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和“铁、铜、锌”等18种微量元素,可预防冠心病、缓解人体精神疲劳,同时具有祛风湿、助消化、聪耳明目等功效。

 
    桑下间种延伸产业链


    同时,黔江区还探索实施了其他诸如桑+薯、桑+菜、桑+菇等“桑+X”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养蚕与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双丰收。


    近日,石会镇工农村养蚕大户庞春波望着成片的桑园感慨万千:“我自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栽桑养蚕,已近20个年头。这些年,我见证了黔江区的蚕桑产业从小到大、由单一到多链条增收的变化。”


    在黔江区,像庞春波这样通过积极栽桑养蚕,实现发家致富的并非个案。濯水镇蒲花社区养蚕大户谢凤霞,栽桑养蚕多年。从2012年开始,她家的桑条就销售给食用菌种植大户。“我的桑园加上产茧和销售桑条的钱,全年收入将近20万元。”谢凤霞说,像她这样的养蚕大户,在全区来说并不在少数,水田乡有“桑菌模式”的白国显,濯水镇有“桑菜模式”的粟海燕,太极乡有“桑姜模式”的张国平,还有一直采用“桑菜猪”、“桑薯猪”、“桑草猪”等模式的张永春,这些都是她效仿增收的典范。


    近年来,全区多个乡镇探索“桑下间种”模式,“桑菌、桑姜、桑禽、桑菜、桑药、桑粮、桑游”等模式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桑条变废为宝再增收益


    部分蚕农把剪下的桑条作为柴禾烧掉,或者丢弃在荒野路边,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近年来,黔江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再次利用方面,力求为全区广大蚕农增加一条新的增收渠道。据统计,全区有6000吨废弃桑条将得到再次利用,成为增收的宝贝。其主要用途就是将长期被弃用的桑条,以每斤0.15元的价格进行集中统一收购,加工粉碎,作为栽培食用菌的营养基。


    “这样算来,仅废弃桑条的再次利用,每亩就能为蚕农增加300元的收入。”区林业局蚕茧站站长曾平说,废弃桑条粉碎作为食用菌的营养基,只是其被再次利用的一个途径。在时机成熟时,还会将其用来进行其他深加工,如编织成工艺品,切割成桑枝中药片等。


    近年来,全区蚕桑产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优质桑园10万亩以上。充分利用桑园秋季“休眠”到次年春蚕前桑园地闲置有利时机,送科技入户,积极引导蚕农打时间差,在桑下养殖、桑下种植、桑枝育菇等“桑+X”综合利用模式,提升桑园综合效益,助农增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