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现有桑园27万亩,春蚕发种36万张,比去年同期增3%,平均张单产菁松皓月40公斤左右,其它品种42.5公斤左右,与去年同期持平.每公斤收购价23-24元,比去年同期高1元左右。其中,东台市24.2元,射阳县24元,大丰市23.5元,其他县(区)略低。亩桑收益1500元左右,富安达到2000元左右。
一、当前蚕桑生产中的问题
1、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据了解,我市养蚕用工日工资在50-70元之间,有的大户为了大蚕期确保用工,在小蚕期就开始招工,造成很大浪费,越是大户,越是用工多,效益越是低。
2、农资材料涨价过快,幅度过大,造成生产成本增长过快,养蚕效益下降。
3、茧价不高,但产量较高,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由于茧价长期低迷,而农副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形成较大落差,蚕茧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优势缺失,茧价已逼近蚕农心理底线。今年春天虽然茧价不高,但由于产量高,亩效益较好,对秋茧生产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二、主要做法
今年初,我市针对蚕桑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立了一个中心:“提高茧质、稳桑保桑”的工作中心,二个转变:一是,由蚕种经营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二是种场建设由扩大生产能力向“稳定产量、提高质量”转变。狠抓两个重点:“春蚕抓质量,秋蚕抓单产”。
1、制定考核办法。为了切实实现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适应蚕桑生产的新情况,新特点,年初我市制定了“全年蚕桑生产管理考核办法”和“全市蚕种生产管理考核办法”,明确工作重点、考核项目。
2、大力组织技术培训。利用冬春和蚕期组织养蚕大户,进行技术讲座和现场观摩,宣传稳桑保桑的重要性,宣传蚕农用战略眼光看当前蚕桑生产的起落。并组织编印“蚕桑实用技术手册”12万份,分发全市广大蚕农,最大限度地提高蚕农的技术素质,为生产优质高产的蚕茧奠定基础。
3、利用电视、网站、手机信息平台,全方位开展远程技术教育和宣传引导。今年上半年和市电视台联合拍摄新技术短片五节,宣传普及实用技术,通过手机信息平台发布天气、病虫防治等技术信息20 条。我们的做法花费少、收效好,蚕农满意。
4、推广简易蚕室取代大棚。养蚕大棚是在蚕桑生产快速发展时期采用的一种应急措施,由于不能有效地控制温湿度,存在高温逼熟和引发蚕病等弊端,我们致力于宣传有条件的地区和蚕农以建设简易蚕室取代大棚,确保高产、稳产,据调查,今年春蚕简易蚕室养蚕比大棚养蚕张单产高20%左右。
5、继续做好台账的检查验收工作,巩固秩序整顿成果。我市通过多年的台账管理,营造了良好的蚕种产,销环境,今年初我市对各县(市、区)的生产台账进行了一次抽查,促进了订种秩序的稳定,使外来蚕种的范围和数量越来越小,萎缩明显。
6、加大对蚕种生产过程控制力度,工作重点由扩大生产规模向稳定产量,提高质量转移。我市已基本建成了省、市、场三级质量监控网络,分不同层次制定质量监督考核内容,建立和完善了质量监督考核体系。省以检验蚕种“四率”和成品检疫为主,市以生产过程性产品检验和结果性检验为主。市蚕桑站对蚕种质量监控检测重点抓五个方面:稀放畅养、叶蚕平衡、种茧调查、蚁蚕绝食生命力、冷浸种的毛种不良卵淘汰率、越年种不良卵的再发生率,用检验结果验证各场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情况,评判质量优劣,指导蚕种生产。为了配合工作重点的转移,我们一方面加强对产能的核定,生产要素的优化,另一方面,调整考核内容,以蚕种质量、单产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各场根据自己的情况,完善生产设施,抓薄弱生产环节。蚕种场制定从桑管到成品蚕种入库时的生产技术考核办法,对中层技术人员以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监督各项生产技术执行情况,监控蚕种生产全过程,对职工制定蚕种质量分级结算办法,强化职工质量意识,确保各项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