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江苏科技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携手服务蚕桑共筑丝路
江苏科技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携手服务蚕桑共筑丝路
来源:中国青年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8-17 | 阅读次数:397次
“全家单靠耕田种地生活,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孩子读书还有万一老人病痛,这钱根本不够啊!”鉴于当地政府加大对蚕桑业的支持,广西百色德保县农民黄兴也加入了种桑养蚕的创业队伍里。
然而“小蚕桑叶品种杂乱,蚕丝产量低、质量差,很难销售,即便卖出去也赚不到什么。”在种桑养蚕过程中,诸多苦难和瓶颈迎面而来,德保县政府在听取蚕农们的问题反馈后,便通过网络发布了寻求解决当地蚕桑养殖技术难题的信息。今年4月,与德保县对接好后,江苏科技大学便立即派出一支科技支农考察团,详细了解了德保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新蚕品种、蚕种生产经营、蚕丝加工等相关情况后,设计方案并对当地桑蚕产业进行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进行了前期的指导。
8月8日,江苏科技大学“科技支农”实践团队到达德保县,这支实践团由11名志愿者组成,有来自江苏科技大学的专家和学生,以及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学生。“这次来到德保县我们邀请了最好的专家、教授,组织了最热心、有能力的同学,带着最实用的技术,去西部的基层地区帮他们解决困难。”团队指导老师江苏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张海洋说。
“技术上来了,收入当然跟着涨了!”
伴随着一路青山白云,实践团穿过德保县燕峒乡那布村成片的桑园,来到了海萍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蚕房里,密密麻麻的蚕宝宝们在桑叶上蠕动着它们肥硕的身体,正左一口右一口地啃着新鲜的“早餐”,在一旁喂养桑叶的蚕农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来自江苏科技大学的桑蚕专家钱平博士忍不住凑上前去与蚕农们一起喂食,他跟蚕农们聊起了自己研发的新兴技术:“我们了解到江苏科技大学研制的‘华康2号’家蚕新品种在广西德保深受大家的肯定和喜爱,多数农户从约4000元/亩的收入提高到近8000元/亩,经济收入提高了近一倍。”
“技术上来了,收入当然跟着涨了!”那布村帮下屯言开兄回答钱平博士说,他自今年4月便作为试点引用“华康2号”品种,近来一个季度利润相比之前翻了一倍多,这更让他确定在“科技支农”团队的帮扶下种桑养蚕成为了一项能快速致富的项目。
黄兴介绍说,种桑养蚕之初也只是试水,发现技术跟不上之后迟疑了一段时间,看到引用“华康2号”品种的农户收益翻番后,便将家里的全部田地都整出来准备扩大规模。“其实我们农民就怕技术跟不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资金却因为自己的生产质量有问题收不回成本,那全家老小都遭殃了。”黄兴感慨道。
不管是支农还是支教,只要对德保有益,那就义不容辞
在江苏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下,德保县蚕农收入大幅提高,收益有了保障,当地县委县政府决定大规模发展蚕桑产业。同时,江苏科技大学团委与德保团县委在座谈会上签署了“大学生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并在足荣镇陇翁屯万优丰桑蚕养殖场进行了基地挂牌仪式。
张海洋介绍说,江苏科技大学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同组建的“服务蚕桑?共筑丝路”蚕桑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团队列入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利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为德保蚕业总体规划、蚕种资源、桑苗新品种推广、茧丝绸产品加工、蚕业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服务、项目开发等提供科技指导和服务,德保县为江苏科技大学提供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通过合作,双方将按照优势互补、突出重点、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原则,进行常态化的科技支农帮扶,使该县桑蚕业发展呈现一条龙的发展新格局。
毕克是“科技支农”实践团成员,也是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德保分团的志愿者,谈及本次调研感受,他感慨说:“用上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不管支农还是支教,只要是对德保发展有益的,便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分内事,很荣幸能成为团队中的一员。”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