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震泽:从“供给侧”闯出新“丝”路
 

震泽:从“供给侧”闯出新“丝”路

来源:江苏经济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7-20   |  阅读次数:310次

  一根丝的力量有多大?在震泽,比头发还细的蚕丝,却能牵动三个产业的发展。据震泽镇党委书记陆斌介绍,近5年来,震泽以蚕丝为发展主线,“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一条集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美食体验、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已经生动呈现。

    融合发展走出新“丝路”

    种桑养蚕、煮茧缫丝,至今仍是“中国蚕丝之乡”震泽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是,以前是家家户户自己制作蚕丝被,而现在已发展成拥有太湖雪、丝立方、华佳、鼎盛等200家丝绸企业,并形成从养蚕、抽丝、生产、经营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年产蚕丝被达300万条,蚕丝床上用品100多万套,在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建有专卖店,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地。如今,震泽丝绸又创新了真丝旗袍、抗菌蚕丝被、蚕丝面膜等新产品,震泽的真丝画已五次被作为“国礼”,成为连接中外的友谊纽带。

    丝绸,早已成为震泽的一张名片。记者了解到,震泽创建的与丝绸相关的国家级荣誉及称号达到8个、省级称号6个,震泽也成为省内首家“蚕丝被联盟标准”发布单位、首个省级丝绸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并荣获江苏省区域名牌。区域内丝绸企业上榜中国驰名商标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4个、江苏省名牌4个。“太湖雪”荣获“中国十大丝绸品牌”,7家本地企业荣获“中国优秀丝绸创新品牌”。一系列的荣誉,使震泽“丝绸小镇”的招牌更加闪亮。

    “我们还将以蚕丝为线索,推动震泽‘蚕丝古镇,科技新城,田园乡村’三大板块的协调发展。”陆斌告诉记者,震泽镇将在完成农村土地整村流转的基础上,推进蚕桑特色的高效农业建设,兑现生态红利,在省级湿地公园内建设万亩现代农业蚕桑示范基地。并通过桑林建设,进一步拓宽丝绸小镇外延,建立一条融合“古镇、产业、生态”的丝绸发展之路。同时,发展精品蚕业、文化蚕业,既让桑农在良好生态中获得收益,也给震泽的田园乡村打上鲜亮的蚕乡印记。

    “供给侧”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一个小乡镇,打造了一条丝绸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特色和亮点,让我们看到了震泽人对这根丝的情感与状态。”这是国家茧丝办主任陈国凯去年年底到震泽调研时说的一番话。

    确实,震泽丝绸历经上百年的发展,不仅产品品质过硬,还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国际市场上,高档丝绸产品依然被国外品牌所垄断,这正说明创新的必要和紧迫,而震泽镇党委、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陆斌表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互联网+”等国家战略,震泽丝绸企业需要融入更多的智慧,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把高附加值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为此,震泽镇将力争三年间调整出4000亩土地,通过集约土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有形”和“无形”两大产业园区。有形园区即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目标是打造集质量检测、展示发布,创意设计、电子商务、行业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丝绸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做大产业集群效应。无形园区则是指围绕丝绸、亚麻等特色纺织建立起的众创空间,依托丝绸业内龙头企业集合全国纺织设计类的人才,打通秀场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价值链、产业链良性循环。据了解,近年来,震泽丝绸屡屡在中丝会、纺博会等全国舞台亮相,新申创客空间已经实现产值超亿元。

    打造中国丝绸婚旅第一镇

    一根蚕丝,始于农业,形成工业,带动旅游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业资源,都可以用一根蚕丝串联起来。据介绍,震泽古镇是国家级4A级景区,承载着蚕桑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各级文保文控单位60多处。师俭传家、江丰银行等文物古迹,都与震泽蚕桑商贸历史息息相关;范蠡和西施,大禹和涂山氏,刘备和孙尚香等古人在震泽留下的唯美故事,也为千年古镇注入了灵气与一丝牵挂。“这将为震泽发展丝绸旅游带来独特的优势。”陆斌说。

    记者了解到,震泽将依托湿地水绿相间的生态环境,以蚕丝文化为核心,以“丝绸文化体验+婚恋度假”为特色品牌,打造小而精且主题鲜明的苏州丝绸小镇。丝绸特色小镇总规划面积5.63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依托震泽周边湿地水系,重点打造丝绸婚旅度假小镇。并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集蚕丝文化体验、丝绸产业研发展销、婚恋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复合型小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震泽将打造古镇文化体验中心、湿地公园生态休闲中心和丝绸企业创意定制中心三大“中心”,通过打造原汁原味的古镇旅游新业态,充分展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江南风情,占领丝绸旅游高地。同时,通过“互联网+”“丝绸+”,打造一批丝绸家纺定制创意名企、名店、名街,形成丝绸家纺购物、销售、定制旅游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