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四川阆中宝马镇蚕桑协会:科普“四结合”栽桑养蚕脱贫快
[图文]四川阆中宝马镇蚕桑协会:科普“四结合”栽桑养蚕脱贫快
来源:四川新闻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7-18 | 阅读次数:280次
阆中市宝马镇蚕桑协会成立于1999年,协会精心组织,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建设基地,改进技术,学教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会员易于接受,边学边做,深受欢迎,促进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业的快速推进。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挣现钱,占70%以上的中老年人进城带孙进校园,留守人员精准贫困户占多半,寻求短、平、快的脱贫路难上还加难。宝马镇蚕协会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建设基地,开展科普,现场示范,跟踪服务,踊跃参与地方扶贫工作,依托科普,给精准贫困户量体裁衣穿上合适的“脱贫衣,”培育业主真见实效。
科普与队伍建设相结合
宝马蚕协会自成立之日起把栽桑养蚕技术创新放在首位,送2名会员到大专院校脱产学;组织多名会员多次到宜宾高县、荣县,绵阳涪城,南部的多个基地乡镇和专合组织去学,收到良好效果,培育了1只过硬的蚕桑生产技术队伍;现有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的2名,初级职称的2名。能到基地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精彩讲课的“土专家”技术人员3名。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到蚕农家中,解决他们在生产上遇到的疑难杂症。同时把协会建设成蚕农之家,逢场天技术人员值班,发放蚕需物资、技术资料和开展技术咨询,蚕农把协会当防治桑蚕病、虫害的诊所,有时也利用微信、短信平台指导生产技术,由于有稳定的技术队伍,名副其实的“土专家”蹲点指导,让蚕农养蚕积极增收有保障。
当年嫁接当年定干成型的桑园
科普与现场示范相结合
科普工作要切合实际,达到效果。阆中市科协2011年把宝马蚕协会确定为科普活动站,当初的科普多是发放“明白纸,”办专栏,召开广播讲座、干部群众会、院坝会,科技赶场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由于农村居住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孕,思想观念陈旧,导致技术难落实。发放“明白纸”,存在会员眼睛花,名词术语、药剂用量、机械操作等难搞懂;办专栏普及面小,太简单;广播讲座、会议宣传觉得枯燥无味没实践,通常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就是看了资料,听了讲座也不敢去实践,根深蒂固的传统蚕业发展方式难改变。近几年来,我们蚕协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1、积极引进桑、蚕新品种,创新栽桑养蚕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新机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起引领作用。2、把宣传与示范紧密结合起来,除大型活动逢场天造声势外,其余会议在现场召开。一是协会对“土专家”实行技术考核,发给《蚕桑技术指导合格证》,让他们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指导建成效。二是手把手的教,集中培训、现场示范与到户指导相结合,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从源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更新会员观念,会员单产由28公斤提高到42公斤,最好的单产提高12公斤,张种增收近400元,使他们走上了现代蚕业之路,达到科学饲养与管理。
规模养蚕
科普与基地建设相结合
科普必须有基地,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就是会员生产发展参观学习的榜样,基地建设的好,协会才有向心力和吸引力。经营好基地,才会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的课题,想出新办法,挖掘新潜力,实践新做法,完善新机制,建设好基地,做出好样板,实践就到体念园,普及技术促发展。
丰收的蚕茧
科普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科普促进发展,发展助农增收。宝马镇蚕协会培育了发展蚕桑产业的家庭农场12户,流转土地栽桑养蚕680亩。典型的华丰家庭农场2014年成片流转土地280亩栽桑养蚕,实现“三个当年,”即: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嫁接。2015年建室外蚕棚3200平方米,蚕台9800平方米,季养蚕规模可达200张,今年春夏两季养蚕48张,综合收入达到12.5。同时配备了小蚕供育机、消毒机、桑树伐条机及太阳能杀虫灯等现代栽桑养蚕设施设备,为贫困户找到了短、平、快的增收致富。一是无劳力户的撂荒土地可获租金450元/亩;二是优先安排贫困户中的老、弱劳动力,不分男女到该农场除草、採叶、养蚕挣现钱,每天保证60元以上;三是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采取了农场统建桑园和基础设施,农户返租桑园和蚕房,实行保底分成多挣钱,这是我们创新的统建返租模式,节省劳力和管理成本,增强主动性,调动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增效益。宝马镇蚕桑协会已带动了精准贫困户25户,78人,蚕桑产业使他们人均增收3800元以上,达到预期脱贫。目前宝马镇明清村精准贫困户11户,36人踊跃发展蚕桑产业,协会已经做了全面规划,栽桑22亩,13200株,集中育苗3.5亩,为栽桑养蚕脱贫快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