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射阳:小蚕桑绽放绚丽华彩
来源:盐阜大众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7-01
| 阅读次数:392次
“射阳蚕桑规模、蚕茧质量指标均居全国同行前列,今年春,我公司在特庸、盘湾两镇成立9个收购站,准备收购90万斤,但由于各路客商纷纷抢收,最多也只能收到60万斤左右。”近日,安徽青阳大华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驻彭城蚕茧站负责人许玉珍一脸无奈地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射阳县蚕桑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扰,20年玉汝于成,蚕桑生产能否破茧成蝶,再次绽放绚丽的华彩?又该如何冲破重围,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呢?
曾经辉煌
“今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取消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后续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全国蚕茧价格、收够方式全面放开,货畅其流下的蚕桑重点镇特庸镇、盘湾镇吸引了山东、浙江等地的多家客商前来收购,站点也从去年的30家一下子增至71家,每公斤茧价格在44~45元左右,蚕农热情高涨,收购秩序井然,今年气候低温多湿,蚕养的好,茧卖得俏,不容易呀!”经历过“茧狠、茧贱”轮番上演的射阳县蚕桑站副站长茆迎春动情地说。
要想富,栽桑树,桑树就是摇钱树。
在上世纪80、90年代,射阳县栽桑养蚕规模不断扩大。全县有桑园面积10万亩,年饲养蚕种20.69万张,蚕茧年产量达到5300吨,大小丝绸厂6家,丝绸加工从业人数4000余人,可谓是“村村有桑,家家养蚕”。90年代初,该县及周边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务大军也挡不住时代发展步伐加快的诱惑,纷纷转移,一个个村居渐渐劳动力外流。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劳动力的流失无疑是釜底抽薪。
如果说栽桑养蚕还有让人留恋之处,那就是“男采桑,女养蚕,三十天见现钱”。但就是这一点点最基本的期望,在1995年秋茧开秤的9月26日,被市场的大潮击得粉碎,优质的蚕茧没有卖出应有的价格,平均每公斤不到3元,在国际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现实面前,蚕农们欲哭无泪,懊恼之下,把辛辛苦苦养出来的蚕茧,倒向河中、抛进垃圾堆。
数字是最真实、最直接的事实,1995年预定蚕种21万张,全年实际饲养不到16万张,桑园面积从10万亩锐减到4万亩。回顾当年的场景,县蚕桑站党支部书记刘贵州仍心有余悸。
“劳动力缺失,蚕茧价格下跌是蚕农‘丢蚕毁桑’的关键因素,但分散、粗放带来的最大弊病是区域规模小,农民和企业交易成本高,加上政府计划限制了市场机制的进入,农民享受不到行业的高额利润,才是根本原因。”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魏勇一语道出衷肠。
华丽转身
收获的那些日子,盘湾镇新华村三组养蚕大户董成做什么事都倍感轻松。自己家有桑园8亩,近年来,又以8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周边邻居的桑园,还拾了亲朋好友6亩零余地栽桑,今年春季饲养蚕种32张,平均张单产46.5公斤,茧价为44元/公斤,一季收入就有65000多元。
经历了“毁桑之痛”的射阳县蚕桑产业,要告别“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没有规模也就没有市场“话语权”,这是射阳县委、县政府及蚕桑条线全体同仁痛定思痛后的共识。本着“依桑拓桑、连片集中、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将蚕桑列入高效经济林范畴,与植树造林、高效农业同规划,同奖惩,放样板、树典型。将王村作为全县蚕桑业“一村一品”特色村来精心培植,两级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射阳县蚕桑产业区域分布更加集中,千亩桑以上的专业村达16个,养蚕农户11792户,养蚕14.44万张,生产蚕茧11.47万担,分别占全县的87%、85%、89%和88%,桑园面积5亩以上的农户达2572户。全县建成标准化蚕房7000多个,添置小蚕电器化设备1.3万台套、电动伐条机1000多台、切桑机和喷粉器200台套……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谈到自动上蔟技术,特庸镇红旗村六组金文秀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过去蚕进入成熟期,需要人工挑选上蔟,十张蚕种至少要请七八个人帮忙,手脚还要麻利,现在塑料网格一铺,统一使用登蔟剂,熟蚕自动上蔟,五到六人就可以忙20张。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和科技入户’项目,蚕桑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我县季催青能力达10万张,共推广小蚕共育电气化、大蚕条桑育等10多项新技术”,县蚕桑站站长徐守明说。
规模化发展,加快了蚕桑生产提档升级,蚕农实现了轻松、快乐养蚕。
产业延伸
敢于攀大求壮,能人大户带头,因村制宜兴办工业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射阳县蚕桑后道延伸已形成了一条活力四射的产业链。
盐城丝得利茧丝绸有限公司投资5100万元新上真丝织造项目,年产各类绸缎300万米,加工丝绒100吨,实现销售1.2亿元,签约蚕农亩桑收入达5000多元。
充分调动经纪人的积极因素,“千叶牌”无病优质桑苗不仅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而且石德素、鲍书保等10多个大户还在陕西、四川等省种植1500多亩“连锁田”。
蚕茧经纪人申国荣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蚕丝家纺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怡蝶”牌蚕丝被,年加工蚕丝被12000多条,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利润近300万元。
“种桑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结茧,结茧为了缫丝,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但没有弹性,容易被国际市场‘扼住咽喉’。蚕桑要走多元发展之路,就必须挣脱‘一根丝’。”特庸镇统战委员、农技中心主任申小军娓娓道来。
“过去养蚕,最头痛的是蚕沙,臭气熏天不说,风一吹还容易传染蚕病。”特庸镇王村金文奎说,“现在集中回收,环境干净,每张还能多收入40至50元”。去年经纪人收购1200吨蚕沙,销往山东翰星叶绿素有限公司,每吨售价40元,现已与山东翰星叶绿素有限公司签约,准备投资1.2亿元建设蚕沙叶绿素提取项目,建成后,按全年饲养蚕种16万张来算,蚕农可增收640万元。
特庸镇党委、政府在永兴村流转300亩土地建成的集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业果桑园,今年已经吸引盐城周边300人次前来观光并采摘桑果,2至3年后将发展到500亩,亩产桑果1500斤,实现旅游收入700多万元。今春,已组织蚕农向镇江桑园圣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输送剩余桑叶12吨,每吨6000元,预计全年能提供350吨,蚕农可增收200多万元。
桑为弓,丝为弦,射阳全县3.5万养蚕人,正合力弹奏着绿桑银茧富民曲,在规模发展、多元突破的康庄大道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