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组团赴江苏海安考察学习茧丝绸产业
 

陕西:石泉组团赴江苏海安考察学习茧丝绸产业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6-06-27   |  阅读次数:392次

为巩固提升、做深做精县域传统特色蚕桑产业,进一步延长蚕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石泉县政府组织安排,由县招商局、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和池河镇政府组成的六人考察组,于2016年6月14-18日,赴江苏南通海安考察学习蚕桑产业和海安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对接。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素有“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和“中国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美誉。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2.5万亩,其中:万亩高产桑园丰产片4个,千亩丰产方30个,亩桑纯收入6000元以上;目前,有丝绸企业50家,从业工人5万人;已形成了蚕种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饰和桑蚕资源综合开发等一条龙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体系,全县20多万人(约占20%)受益茧丝绸产业海。海安县整个茧丝绸产业是在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体运营下建设发展的。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辖18家分公司、90家茧站、15家丝绸控股加工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中国特产之乡优秀企业,集团建有国家星火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集团科技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先后承担了20多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集团公司坚持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特色,成功探索的"公司+工厂+农户"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二次返还"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与15家丝厂和20万户蚕农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在巩固基地、积聚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外向开拓,在广西环江、四川阎良、山东齐河等地成功建立蚕桑基地和创建丝绸企业,成为国内茧丝绸产业链最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带动区域农户增收最多的示范企业。2012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只有13个不同行业龙头获此殊荣。鑫缘茧丝绸集团以“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三个中国名牌、五类国家免检产品”的综合实力,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力军,中国丝绸行业令人瞩目的排头兵。鑫缘集团公司2016年实现产值93亿元(产品销售开票数额),税收3.68亿元。

本次考察学习海安茧丝绸产业,获得五点启示借鉴:

启示借鉴之一:完善“中间”,做强“两头”,即完善龙头企业,做强蚕桑基地和后续产业链。坚持以茧丝绸企业为龙头,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蚕桑基地建设方面,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走“建场、组社、凝农”之路,按照“公司+基地+农场+农户”的模式,流转闲置土地和桑园,围绕农户培育家庭农场,或公司员工进蚕区建设蚕桑农场,公司已建50亩桑园的农场400个,年养蚕7万余张,一个农场的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通过农场带动(1个农场带动50个养蚕散户)、小户晋级、大户覆盖和合作社纽带,推动蚕桑工厂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发展,加速蚕桑基地升级换代。丝绸工业发展方面,围绕树立品牌,走“创新、品牌、可持续”之路,鑫缘“创新”按照 “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同时,建立人力资源培养和管理制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一批、储存一批、上市一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鑫缘“品牌”定位是“追求质量卓越,树立行业标杆”,树立“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的品牌经营理念,“优质的产品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以优秀的品牌占领市场”成为集团上下共识,鑫缘产品每年出口份额居同行业之首;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层面重视、政策引导和配套扶持,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健全适应产业内部良性循环机制,增强以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的内生动力。鑫缘产品深度开发方面,在打造生丝、真丝绸、蚕丝被等主导产品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化妆品系列、蛋白粉功能食品系列、丝绸字画、丝绸壁纸等系列衍生品规模化发展,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茧丝绸产业释放着增效潜力和彰显了竞争力。

启示借鉴之二:市场无形的手管价格,政府有形的手管秩序。鲜茧价格遵循市场规律及由市场决定,实行优质优价,促进蚕茧质量提高,实行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最大限度返利于蚕农,增强其发展信心。蚕茧收购流通市场放开不等于放任、不等于不管,在鲜茧上市收购时节,海安县政府组织市场监管、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160余人,开展蚕茧市场管理工作,监管税收入库、计量器材、收茧票证和消防安全等,促使蚕茧资源合理配置,保障投资蚕桑基地企业利益。

启示借鉴之三:培植龙头,抓好配套发展。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组建集团公司,抱团发展,功能配套,以大带小。绝不搞“天女散花”,丝绸加工企业不是越多越好,重点解决丝绸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感问题。鑫缘茧丝绸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培育蚕桑基地,鑫缘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与广大蚕农联利联心,蚕桑基地稳定提升,成为集团茁壮成长的坚固基石。

启示借鉴之四:政府重视,规划科学引领。县、镇和高新区皆设有茧丝绸产业培育办公室,政府引导产业发展,茧丝绸产业发展过程中重大事宜政府上会研究、人大决定。茧丝绸产业发展规划请由高校专家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非纸上谈兵,要可操作,能得落实。

启示借鉴之五:培育农场,坚实产业支撑。蚕桑家庭农场成为支撑蚕桑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海安高新区北井庄村张盛林62岁,现有桑园70亩,2015年,夫妇二人养蚕250张,年均张产茧43.5公斤、茧价40元/公斤,蚕茧收入43.5万元、纯收入28万元左右。该农场2014年建设,公司投资70万元,建成养蚕标准大棚(12×36㎡)6个,并无偿扶持建园桑苗,张盛林流转土地和桑园,共计桑园70亩,由张盛林承担公司投入70万元的行息和流转费用及兴桑养蚕费用等,实现了企业、蚕农共赢,成为区域养蚕示范农场。

在招商对接座谈会上,海安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对西北五省蚕桑第一大县--石泉县蚕桑产业寄予了极大兴趣,他首先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茧丝绸产业生命力永久、前景广阔,茧丝绸产业在富安是一个典型的效益产业、富民产业、财税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传统产业和特殊产业;二是茧丝绸产业必须走科技创新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和高、精、特发展之路;三是丝绸龙头企业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要唯利是图,农户赢、企业赢,才是真赢,茧丝绸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对石泉县期待鑫缘公司进入石泉建立蚕桑基地和深度开发产品,储呈平董事长表示:尽快安排到石泉考察,公司一但进驻石泉,旨将石泉池河镇打造成“茧丝绸产业精品镇”。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