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江苏射阳:蚕桑逆势上扬 走出特色“丝绸”之路
 

江苏射阳:蚕桑逆势上扬 走出特色“丝绸”之路

来源:盐阜大众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6-14   |  阅读次数:275次

 “在全国许多重点蚕区生产总量不断趋减的背景下,射阳蚕桑逆势上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丝绸之路’,实属不易”。5月31日,国家农业部种植业司封槐松处长在射阳县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时说。

    集中连片的桑园,沟渠配套的设施,屋前屋后的蚕房……行走在射阳县特庸、盘湾等以蚕桑为特色的乡镇,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2009年以来,射阳县桑园面积由4.5万亩发展到5.8万亩,蚕种饲养量由13.5万张发展到17万张,实现了7连增。去年,全县蚕茧产值3.4亿元,再加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亩桑纯收益超过4500元。这一切得益于射阳县始终坚持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为抓手,全面提升蚕桑生产经营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

    模式创新实现蚕桑经营规模化

    “有规模才有集聚效应,抱团才能抵御各种风险,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稳定射阳蚕桑产业的重要途径。”县蚕桑技术服务站站长徐守明说。

    射阳县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坚持集中连片、依桑拓桑原则,加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通过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了一批蚕桑特色乡镇和专业村。其中特庸、盘湾2个特色乡镇桑园面积为5.2万亩,占全县90%;千亩以上蚕桑专业村有20个,桑园面积5.03万亩,占全县87%;5亩以上的蚕桑专业户有2572户,占全县养蚕农户数18%,但其经营的桑园面积却占全县32%;大部分养蚕农户已加入蚕业合作社,其中全县最大的6个蚕业合作社经营的桑园面积达2.2万亩,占全县38%。射阳县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蚕桑生产格局,在稳定蚕桑生产规模的同时,有效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技术创新栽桑养蚕更省力

    “原来我和老伴俩人一季只能养3-4张种,现在用上新技术,一季可养6~7张种,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现在养蚕比原来省力多了……”特庸镇养蚕大户申万桂说。


    射阳县充分利用“国家蚕桑产业体系苏北试验站示范县”的优势,集聚省农业三新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资源,围绕“省力、高效、优质”的目标,着力开展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在品种选择上,既考虑农户对饲养品种强健高产的要求,又考虑茧丝绸加工企业对优质茧丝的市场需求,筛选推广一批适应当地饲养条件的家蚕新品种组合,受到蚕农和企业的一致欢迎。在养蚕技术上,根据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重点推广棚舍式蚕台育、大蚕条桑育、轻简化桑园管理等一批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随着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效益的凸现,进一步调动了农户加大设施装备投入的积极性,大部分农户建起了经济实用的棚舍式蚕房,添置了蚕室自动温湿度控制器、桑树伐条机等自动化、省力化机械装备。去年改建成季催青能力达10万张的智能化催青室一幢,标准化蚕房7000多个,全县大蚕蚕房育比例达70%以上,提高了蚕桑生产劳动效率。

    服务创新实现技术推广信息化

    蚕桑生产涉及千家万户,为提高蚕桑生产服务能力和技术覆盖面,射阳县各级技术推广部门创新服务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县蚕桑站利用“12316平台”,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市场信息等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传递给广大蚕农,全县1.45万户养蚕农户中,已录入短信服务平台的有近1万户,蚕桑重点乡镇已实现了全覆盖,深受蚕农的欢迎。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宽带在农村的普及,不少蚕农都使用电脑上网,县蚕桑站专门申请建立了蚕桑生产qq群,将县、(乡)镇、村蚕桑技术人员、蚕药经销商以及养蚕大户全部加入到该qq群中,实现桑病虫发生动态、大田作物用药预警、蚕病防治技术、蚕茧收购价格等生产情况实时互动,快速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突发问题。另外,蚕业技术推广部门还制作并发放有关技术光盘,使蚕农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及时培训,破解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制约瓶颈,提高了蚕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

    经营创新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经济效益是稳定蚕桑生产的根本,东台富安等地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经验。”该县农委党委书记胡志海说。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对蚕桑产业的带动能力,射阳县一方面不断强化茧丝绸等特色产业招商,充分利用蚕茧资源,筑巢引凤。今年,浙江丝绸之路集团计划投资1.2亿元,新上20组自动缫和24台剑杆织机织造项目将落户特庸镇。另一方面重点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加快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贸工企业的带动作用。盐城丝得利茧丝绸有限公司投资5100万元建设的真丝织造项目,年产各类绸缎300万米,实现销售1.2亿元,带动签约蚕农亩桑收入达5000多元。目前全县有丝绸加工企业4家,丝棉被加工企业27家,年用茧量占全县蚕茧生产量的70%,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