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组团赴广西考察学习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陕西:石泉组团赴广西考察学习蚕桑产业发展经验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6-06-14   |  阅读次数:463次

为进一步破解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强度大两大颈瓶,寻求建立现代蚕桑产业体系新路径,加速县域蚕桑产业升级换代。5月23—27日,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燕明带领蚕桑技术干部专家,前往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考察学习,先后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河池市的宜州市(县级市)、柳州市的柳城县等地学习考察现代蚕桑产业技术及发展模式,本次考察学习受益匪浅.

总结广西考察学习地蚕桑产业,其有十一个亮点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小蚕、大蚕分段式饲养,二是大蚕地面育、全面普及,三是熟蚕自动上蔟、机械采茧,四是小蚕商品化、市场化,五是蚕种管理、价格市场化,六是鲜茧收购、价格市场化,七是养蚕少量多批次、鲜茧缫丝,八是蚕桑综合利用、循环增效,九是现代休闲蚕桑、高规格发展,十是蚕沙处理、环保高效,十一是立桑为业、发展多用桑。

通过考察学习广西蚕桑产业,对石泉发展蚕业颇有启示,该县下一步工作打算:

1、大力推广少量多批次、分段式养蚕模式。围绕小蚕共育点培育,配建小蚕专用桑园,保障桑叶质量,避免安全隐患;稳定技术工人队伍;规范管理小蚕共育。选择2—5个点(能符合企业烘茧的量),开展全年少量多批次(8—10批次)共育小蚕和大蚕分户饲养的模式试验示范,在推广普及全年三季六批次养蚕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县蚕区推广“少量多批次”的饲养模式,形成“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饲养、养蚕流水作业”新格局和全覆盖。

2、推广大蚕地面育技术、试点轨道车喂桑。利用现有的蚕室(青泥涧、大阳蚕桑扶贫点)安装成轨道式半自动喂叶机,应用自动上簇技术,达到省时、省力、省工的目的。

3、推广可拆装木质方格簇、应用采茧机械。木质方格簇便于消毒、消毒彻底;吸水性强永不变形,有效提高上茧率、解舒率;可2个或多个并联、串联,方便使用;可更换损坏簇片,快速修复;成本低廉经久耐用,一次购买使用十年以上。配合采用半自动采茧机或全自动摘茧机来采茧,缓解劳力紧张,提高采茧效率,节省人工及养蚕成本。

4、放开蚕茧收购流通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蚕茧收购流通完全市场化,鲜茧价格由市场来调节。鼓励鲜茧收购企业建立蚕茧基地,实行蚕茧订单生产。在现有2家鲜茧收购企业的基础上,再引进1家或几家鲜茧收购企业,形成鲜茧收购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鲜茧市场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蚕农,实现蚕农利益最大化。

5、拓展蚕桑产业链条、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按照“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思路,一是利用丰富的桑叶资源,发展桑叶茶、桑叶饲料和桑叶食品。二是利用富裕的蚕蛹资源,生产高级功能食品--蚕蛹油。三是利用充足的桑枝资源,用100%的桑枝栽培秀珍菇、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四是引进种植优质果桑品种,深度开发桑椹饮料、桑椹干果小吃、桑椹红酒、桑椹白兰地酒等产品。做深做精蚕桑产业,促进丝绸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6、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蚕业健康发展。倾力培育以丝绸企业为龙头、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蚕业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完善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和蚕农的合作共赢机制,促使全县19个蚕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成长壮大。促使我县蚕桑产业进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扶持、蚕农主体、行业自律”的良性循环发展。

7、加快蚕桑丝绸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将“开蚕门文艺汇演活动”放在“五一”期间举办,邀请省内外蚕桑同仁、专家莅临石泉,为前来石泉旅游的游客助兴,既丰富了石泉旅游的文化内涵,又宣传了石泉的蚕桑产业。二是结合县域旅游景区,发展桑林养殖(桑园富硒土鸡、桑叶土鸡蛋),拓建休闲体验项目(桑园观光、桑椹采摘、养蚕体验、蚕家乐、观光型的桑枝食用菌、木耳),开发旅游产品(农家手工蚕丝被、蚕茧彩绘、桑叶馒头、桑叶挂面、桑叶菜),让游客游、娱、购、吃、住于一体的参入式体验式的蚕桑田园游。三是唱响“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加快建成蚕桑博物馆,启动建设池河镇谭家湾鎏金蚕历史文化园。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