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丝路意韵》大型专题片摄制组走进金蚕之乡
 

陕西:《丝路意韵》大型专题片摄制组走进金蚕之乡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6-05-23   |  阅读次数:362次

    5月18日,陕西旅游影视文化集团公司艺术总监段明亚带领大型专题片《丝路意韵》摄制组成员一行七人走进石泉县--“金蚕之乡、丝路之源”,实地拍摄兴桑、养蚕、缫丝和织绸全过程。

    摄制组深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天成丝业公司,直击“抽丝剥茧”和真丝织绸及产品开发,深入县蚕种场拍摄蚕种生产流程,深入养蚕大户拍摄兴桑、养蚕过程,真实记录反映石泉蚕桑产业链。

    石泉蚕桑丝绸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石泉蚕桑丝绸始于商周,鼎盛于汉唐,远在西周,就有兴桑养蚕的记载,石泉丝绸,周代有遗存;宋代时,棉花引进,蚕桑哀落;明清时有起有落,生产萧条。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泉县茧丝绸产业长足发展,于2010年养蚕11.3万张,成西北五省蚕桑第一大县。

国古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而长安不是丝绸产地,而是商品集散地。巴蜀(包括汉江流域中上游)的丝绸经子午道运往长安。子午道是纵贯秦岭南北、神州大地的“中轴线”,是连接关中和汉水最近的一条古道,古为出秦入楚通道,是丝绸之路重要源头线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石泉及汉水流域所产丝绸,才是丝绸之路的货物源头。汉唐时期,石泉县(当时名称安阳县)为蚕桑丝绸集中(重要)产区和丝绸外贸出口基地,是闻名于天下的“蚕桑之乡”。1984年12月,西汉时期“鎏金蚕”发掘于石泉池河镇谭家湾村——位于贯穿于石泉南北的古子午道,见证了石泉之地是“鎏金蚕故里”。

西汉“鎏金蚕”:身长5.6厘米,首尾9个腹节,体态为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有专家称:“像汉代这样以红铜铸造,然后以鎏金蚕体,体态逼真,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且仅此一条,弥足珍贵。”此枚“鎏金蚕”经过国内权威专家考证,一致鉴定认为是汉代遗物。因此,被国家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珍藏。据一些考古专家初步认证,这枚鎏金蚕,很可能是用来奖励在蚕桑织绸业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的地方蚕官或蚕业大户的一种奖励品。“鎏金蚕”是历史上时间最早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级别最高的(国家)奖品,其足以证明:国家劝课奖励农蚕,在石泉开了先河。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