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石泉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联合建立了“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 按照“科技支撑、省力节本、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以蚕桑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契机,紧紧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优势和力量,围绕“共建石泉蚕桑基地”,推行了“大学专家+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模式;围绕“科技支撑蚕业发展”,建立了“科研+推广+企业+基地”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围绕“蚕桑基地示范村(池河镇大阳村和饶峰镇新华村)”,合力推进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工作,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硕果累累。
一、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1、高效桑园培育方面。培育高效示范桑园1000余亩,在新华村建立桑种资源圃10亩,每年开展桑园配方施肥和桑树专用肥示范100亩,每年开展桑树冬春伐和冬季重剪稍隔年轮伐条桑收获技术示范20亩,每年开展以桑园套种地膜洋芋为主的桑园间套面积1500亩,并示范推广桑园省力化管理收获技术及桑园化学除草技术,示范村的亩桑养蚕收入和综合收入比全县平均提高20%以上。
2、蚕桑新品种试验方面。坚持开展桑树品种形状调查,遴选优良桑种,建设桑树新品种示范桑园600亩。设点开展桑蚕新品种试验示范,先后引进中试HK2、HK3、两广二号、507×0232、1109×0232、春华×秋实、秦月×汉辉等桑蚕品种,重点开展了夏蚕抗性品种农村试验,使家蚕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3、蚕桑新技术示范方面。开展了小蚕一日一回育、二回育和三回育技术试验示范,并进行了方格簇、塑料折蔟蚕儿自动上蔟示范和高效管理桑园技术应用。小蚕(一龄、二龄) 一个龄期只给食一次人工饲料喂养、三龄期开始给食桑叶试验示范。相关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并形成系统理论数据及其技术规范。
4、小蚕共育推广方面。培育小蚕共育点4处,其中,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小蚕共育示范点2处,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阳、新华村小蚕共育率分别达到70%和72%。
5、蚕桑机械应用方面。围绕小蚕共育点建设,配建现代装备设施,针对兴桑养蚕高耗劳环节,推广省力桑枝剪、桑树伐条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蚕座喷粉机、切桑机、微耕机等适宜农机,机械入户应用率60%,劳动效率大幅提升。
6、养蚕示范户培植方面。培育养蚕示范户50户,其中:年养蚕30张以上的示范大户20户,年养蚕20张以上的示范户30户,新华村李祖军成为石泉养蚕状元,年养蚕过百张。通过示范推广应用桑园省力化管理收获、大蚕轻简化饲养、轻简化设施装备及操作、多批次养蚕、自动上蔟等轻简高效配套技术,使示范户年户均综合收入5万元以上,比全县平均高出38%。
7、蚕桑资源利用方面。发展蚕桑循环经济使亩桑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在大阳村发展桑园养鸡123户,其中,培育规模化、专业化年桑园养鸡5万只的示范户1个,养鸡大户40户,2015年该村桑园养鸡25万只,农户养鸡增收1750万元、纯收入500万元,养殖户均收入14.2万元、纯收入4.06万元;桑园养鸡采用“标准拱棚、一户五个棚一间管理室,亩桑年养三批次、三百只鸡。”的放养模式,并形成了相关技术规范,该模式具有投资减少、养鸡拱棚及管理室可移动重复使用等优势,实现养鸡成本大幅下降、效益大幅提高。在大阳村创新了集中安置20户贫困户“三集两合两分”的“套餐式”蚕桑产业扶贫模式,2015年,贫困户户均纯收入4.05万元, 人均纯收入1.35万元。在大阳村建设沼气池总数达280口,开展了农户蚕沙入池示范。
二、基地建设促进石泉蚕桑逆势稳步发展
“十二五”以来,在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成功经验的辐射带动下,石泉蚕桑产业实现了逆势相对稳定发展。
1、养蚕效益稳定提升。全县培育高效示范桑园0.5万亩,稳定优质桑园5万亩;新建标准蚕室763间,共计50861㎡,搭建养蚕台10万余㎡;50个蚕桑强村和3000个养蚕大户集群基本稳定;全县选定培育适度规模养蚕300户,蚕台省力化养蚕普及率100%,自动上蔟应用率96%以上,使示范户养蚕收入和亩桑综合收入逐年提高。随着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创新应用,为破解农村养蚕劳动力紧缺和蚕桑比较效益下降两大制约瓶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保障了养蚕经济效益在农业中的优势,增强了农户蚕桑逆势发展的信心,蚕桑强村和养蚕大户成为产茧基地的“甲级队”。
2、小蚕共育逐年扩张。全县小蚕共育点达43处,其中:新建小蚕共育室20处,共计2000㎡余;培育规模化、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点10处,配建了设施设备。全县年均小蚕共育1.5万张以上,迎丰镇自2013年实现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饲养、多批次流水作业,使参与共育农户达到了高产丰产的目的。
3、蚕桑品种结构优化。新建桑园0.73万亩,推广强桑一号、农桑14、育71-1和金十等适宜桑品种,改良低产桑园1.25万亩。家蚕品种春季、秋季推广饲养菁松×皓月,夏季推广饲养耐高温高抗病两广二号,张种产茧量年年创新高,达到了蚕农好养、企业好缫和农企双赢目的。同时,全年养蚕布局定格为三季六批次养蚕,即:春、夏、秋各两批次,提高了蚕室、人力、桑园及机具等资源利用率。
4、蚕桑机械广泛应用。推广蚕桑机械1908台、件,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养蚕条件和手段全面改善。推广方格簇74.9万片,鲜茧质量稳步提升。
5、资源利用势头良好。本着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循环增效思路,走出了一条以桑菌、桑禽、桑套为主要内容的桑园生态立体产业之路。2015年栽培桑枝食用菌1000万袋,推广桑园养鸡200万只,发展桑园间套2万亩,“富硒牌”桑枝食用菌和桑园土鸡成为我县蚕业重要主导产品,成农户持续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6、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联合实施的蚕桑基地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出版了石泉特色的《现代省力节本养蚕综合技术》专著。联合实施的蚕种生产技术和管理项目,先后荣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目前,优质蚕种质量控制体系与生产关键技术多项位国内首创,“天虹牌”蚕种质量位居国内前茅。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