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江苏海南县:规模化发展蚕桑等特色产业 打造品牌农业
江苏海南县:规模化发展蚕桑等特色产业 打造品牌农业
来源:新华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4-21 | 阅读次数:352次
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明道路。海安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发展产加销有机衔接、竞争力显著的市场农业,为海安县农业改革注入新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新命题、新实践。如果说过去农业发展更多强调的是数量和保障供给,那么如今农业发展更多注重的是质量和结构,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从当年的百万雄鸡下江南,到如今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海安县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摸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海安县是全国著名的茧丝绸之乡,生产的丝绸产品不仅供给国内市场,还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发展,海安县茧丝绸产业凭借高质的丝制原料和独特的工艺技术,形成了一批品位较高的名牌商标,同时,从苗木到蚕茧再到丝绸服装,也形成了一条内涵丰富、实力雄厚的产业链。鑫缘集团是支撑海安县桑蚕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保障丝绸原料的高质供给、加快蚕业农场规模化发展步伐,自去年起,鑫缘集团在全县各镇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新发展了18个桑园基地,今年内又将建成30个蚕桑一体的种植养殖场。
“建立蚕业农场是企业顺应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一大举措,随着时代的发展,单家独户的栽桑养蚕将会逐步消失,若没有栽桑养蚕,全县桑蚕茧丝绸产业就没有稳定的基地。”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世明告诉记者,农场新型主体的创建,能够在稳定基地的同时,提供更优质的原料,为丝绸深加工奠定良好基础。
海安县利用蚕桑产业的区域经济特色,推进高效规模蚕业和蚕桑特色基地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据统计,去年全县整个桑蚕茧丝绸产业年创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出口创汇1.75亿美元,有力带动了县内近8万户农民增收和3万多产业工人就业。
相比茧丝绸产业,海安县药材生产更具明显的区域特色。近日在滨海新区来南村,记者看到,大片大片的贝母长势旺盛。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中,来南村紧扣原有的种植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同时,坚持产业富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目前,来南村有一半以上的土地种植贝母,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1亿元。贝母已经成为来南村的一张特色名片。今年,来南村还打算建成贝母交易市场,实现从田头到市场的无缝对接,减少中间环节,进一步提高贝母的生产效益。
规模打造品牌,质量赢得市场。县委农办主任臧忠告诉记者,近年来,海安县不断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以农户为主体,连户成片集中发展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种植业,大力发展蔬菜园艺、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粮油等优势产业,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奠定了基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