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苏州市吴江区:鼓励农户栽桑养蚕 保护地方特色产业
 

苏州市吴江区:鼓励农户栽桑养蚕 保护地方特色产业

来源:吴江新闻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4-19   |  阅读次数:350次

 4月,春季桑园的前期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一年一度的春蚕备养工作也悄然拉开序幕。

    今年1月1日起,《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行,这是省内首个针对蚕桑的生态补偿政策。

    吴江蚕桑种养历史悠久

    吴江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现有8个镇(区)中有6个栽桑养蚕,包括桃源镇、震泽镇、七都镇、平望镇、盛泽镇和松陵镇。2015年,区农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共有桑园面积30455.68亩,养蚕户达6832户,饲养蚕种6460张,张产为45.6公斤,总产294.6吨,总收入1031.7万元。

    了解蚕桑种养的农户知道,吴江的蚕业近二十几年里快速萎缩,年发蚕种量在1993年最多时达到35万张,如今已锐减到约0.65万张。区蚕桑指导站站长杨佩华告诉记者,1995年以后,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蚕业的比较效益下降,吴江的蚕业发展呈现大幅下降态势。近10年来,区农委通过推广“秋种春养”新技术、覆盖蚕桑保险等方式有效减缓了蚕业的萎缩速度,但蚕业生产已经到了非保护不可的必要历史节点。

    保护工作时不我待

    桑树是我们吴江最大的特色传统阔叶树种,造福于吴江的蚕农,然而由于蚕业效益的降低,种桑的规模逐渐缩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吴江的特色蚕桑产业和文化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近几年盛泽、震泽蚕丝产业的兴盛也对这项特色产业的保护提出了要求。

    近年来,区、镇两级代表委员纷纷呼吁,提出蚕桑作为吴江的特色,应该纳入生态补偿政策。去年以来,区农委开始着手草拟蚕桑生态补偿办法。蚕桑种养既是吴江的传统特色农副业,又是丝绸产业和丝绸文化的重要根基,保护蚕桑种养对促进茧丝绸产业的传承发展、转型升级,推动吴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前期调查和多次会议,《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办法(试行)》经区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实行。会议强调,各相关部门要做好项目验收和复核审定工作,确保生态补偿资金用实用好,促进桑树保护、桑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有新的更大提升。

    桑园补偿以养蚕为前提

    《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和规模的蚕桑种养给予生态补偿,并明确了补偿的标准、要求和资金的发放、使用等。

    补偿对象为一般桑园和一定规模的镇级以上蚕桑科技园(科技示范园)两类。杨佩华解释道,区农委经过周密调查,了解到目前桑农平均水平为每亩桑园饲养蚕种0.8张。根据这一数据,《办法》中明确,一般桑园以0.8张为基准,按实际饲养蚕桑数量折算,每亩每年给予400元的生态补偿,基本能补贴农户每亩的种养成本。她继续补充道,如果农户申报的张数超过了0.8的基数,还须提供合法桑叶来源证明,否则超过部分不予补偿。另外,对有一定规模的镇级蚕桑科技园和区级(含)以上蚕桑科技示范园,每亩蚕桑分别另给予150元和300元的生态补偿。

    在杨佩华向记者解读《办法》的过程中,她强调补偿条件及要求中第一点就是,申报的桑园须列入我区四大主导产业保护规划范围,桑树管理良好,并且以从事实际桑蚕饲养为前提。“荒废的桑园,以及不养蚕的一般农户桑园都不列入补偿范围。”杨佩华说,此外,申报的桑园还须符合蚕种来源合法,以及每张蚕种产茧量不得低于38公斤,产量认定以售茧凭证为准等要求,对于自用茧的,以村委会出具的饲养过程照片、产量核实记录及公示材料为准。同时,镇级蚕桑科技园和区级(含)以上蚕桑科技示范园的桑园,要求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和桑园经营者管理协议。

    杨佩华告诉记者,一般桑园的生态补偿以村为单位进行申报,各村须如实统计农户实栽桑园面积、桑园分布地点、合法定购蚕种数量、蚕茧产量及补偿金额,并需在村务公开栏公示7天,接受村民监督,申报数据将于每年的7月底前上报区农委汇总。

    日前,区政府又出台了《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考核办法》,规范和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效激励机制。目前,全区正在积极宣传政策,把区政府保护吴江特色蚕业的惠农政策宣传到位,使蚕农得到实惠,促进吴江蚕业稳定增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