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按照“蚕业发展、文化助推”的思路,着力蚕桑丝绸文化挖掘与发展,以做靓蚕桑丝绸文化为突破口,将打造“丝路起点在长安、丝路之源在石泉”文化品牌列入《石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引领蚕桑产业稳定持续发展。该县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700万元,在“杨柳秦巴风情园”中建成了“蚕桑文化博览园”。为深度弘扬和挖掘蚕桑丝绸文化,做靓“鎏金蚕”文化名片,唱响“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推动蚕桑产业与旅游、文化等多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和发展水平。2016年计划在“鎏金蚕”出土地——池河镇谭家湾启动建设“鎏金蚕历史文化园”,该文化园规划面积20余亩,初步设计方案出炉,包括:主题标识雕塑、金蚕广场、文化广场、观景亭、历史步道、清水台及以桑林为主体的绿化景观。该文化园建成,将成为石泉旅游文化的又一新亮点。
1984年12月,石泉县池河谭家湾村民谭福全在池河河滩淘金时,发掘了一枚“鎏金蚕”。“鎏金蚕”身长5.6厘米,首尾9个腹节,体态为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有专家称:“像汉代这样以红铜铸造,然后施以鎏金的蚕体,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且仅此一条,弥足珍贵。”此枚“鎏金蚕”经过国内权威专家考证,一致鉴定认为是汉代遗物。因此,被国家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珍藏。据一些考古专家初步认证,这枚鎏金蚕,很可能是用来奖励在蚕桑织绸业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的地方蚕官或蚕业大户的一种奖励品,其足以证明:国家劝课奖励农蚕,在石泉开了先河。也见证了石泉之地是“鎏金蚕故里”,故石泉自古就有“金蚕之乡、蚕桑之乡”的誉称。
现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蚕
“鎏金蚕”出土地——石泉池河镇谭家湾村,位于贯穿于石泉南北的古子午道——自北向南由长安经宁陕县龙王镇进入石泉县的迎丰、中池、池河三镇,是承接古丝绸之路南线起点的重要通道,古子午道是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源头线之一,这是中国悠久的蚕丝业历史真实写照,也是石泉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标志,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底蕴极为丰厚的文化载体和富有生命力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