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江苏海安县: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打造新丝路
江苏海安县: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打造新丝路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3-21 | 阅读次数:355次
海安,东临黄海,南望长江,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是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江风海韵孕育出海安“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的美誉。
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海安大力发展桑蚕经济。海安素有栽桑养蚕的传统,蚕桑生产在县域经济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调整、90年代的发展以及近几年的巩固提高,蚕桑业已经成为海安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内容,海安也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近年来,海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打造全国一流优质茧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路,着力转变海安蚕桑产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以蚕业增效、蚕农增收作为推进蚕桑生产的落脚点,以现代蚕业农场建设作为加快蚕桑生产方式转变的主抓手,坚持走精品化、规模化、差别化、多元化发展之路,全县蚕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蚕桑生产规模名列全省前茅。1981年起,海安县蚕桑生产跃居江苏省首位,在此后的30年内,一直为全省第一。2015年全县9万亩桑园,蚕茧收入4.5亿元,亩桑蚕茧收入5000元。多年来,蚕桑生产,与粮食生产相比,蚕桑亩收益一直为粮食收益的2-3倍,栽桑养蚕仍然是我县蚕农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全县年发种量、总产茧、总产值居全省县级前列,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茧质、劳动工效、经济效益等多项指标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为全面小康提供生态保障。近年来,海安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目标,利用蚕桑产业的区域经济特色,推进高效规模蚕业和蚕桑特色基地建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桑树属经济林,加上果树和防护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22.24%,连续多年居南通市首位。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以蚕桑生产为基础的茧丝绸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县茧丝绸深加工企业52家,其中缫丝厂15家,丝织厂15家,针织厂4家,绢纺厂2家,服饰及深加工企业16家,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5年海安整个桑蚕茧丝绸产业年创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出口创汇1.75亿美元,较好地解决县内近8万户农民增收和3万多产业工人的就业。
近年来,海安县主动应对蚕桑产业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坚定不移地以“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抓好蚕业工作“四大关键环节”的科学转型。
根据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海安县将围绕“打造全国一流优质茧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按照现代蚕业“桑园布局基地化、蚕桑品种优良化、栽桑养蚕省力化、蚕茧质量精品化、后道产品品牌化、综合利用多样化”要求,扎实推进基地提升、主体培育、种业创新、科技突破、服务优化和品牌创建“六大工程”,加快建设具有海安特色的现代蚕业,实现由要素驱动到效益驱动的转型升级,提升蚕桑产业竞争力,促进蚕农持续增收,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彰显海安蚕桑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优势。
为此,海安县、区镇分别成立领导组,根据各村现有桑园面积情况,编制区镇发展规划;加大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组织开展蚕桑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加强和完善蚕桑技术推广创新和考核激励机制;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加大行业投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农业龙头企业投入为依托、蚕农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善蚕桑生产、经营条件,扶持蚕桑基础建设、完善蚕桑产业社会化服务,为发展优势蚕桑业提供政策和物质保障。
丝路漫漫,其景可待,海安蚕桑产业革新思路,自我求变,迈步前行,“十三五”期间将走出星光熠熠的新丝绸之路。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