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问诊把脉石泉蚕桑丝绸文化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问诊把脉石泉蚕桑丝绸文化

来源:苏州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1-20   |  阅读次数:531次

1月14日下午,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办公室主任薛恩东深入“鎏金蚕故里”、西北五省蚕桑第一大县——石泉县考察调研蚕桑丝绸文化。李三原厅长在安康市政府副市长鲁琦、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和县长周耀宜、安康市林业局局长和石泉县农林科技局局长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研所研究员苏超、市县蚕桑专家陪同下,先后深入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西汉时期“鎏金蚕”出土地遗址、池河镇大阳蚕桑专业合作社、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与“丝绸生活馆”调研。

走访饶峰镇新华村石泉养蚕状元——李祖军。

召开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

1月15日上午,省市县领导、蚕桑专家19位欢聚一堂,共谋蚕桑丝绸文化和蚕桑产业发展。石泉县蚕桑文化研究会顾问、原会长李佩今汇报了石泉县蚕桑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与研究工作,与会各位蚕桑专家与领导围绕西汉“鎏金蚕”文化资源、打造蚕桑丝绸文化、顺应“一路一带”战略、应对蚕桑产业逆势、破解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瓶颈及今后蚕桑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座谈会上,厅长李三原围绕蚕桑丝绸文化,询问了十个节点:一是我国茧丝绸创汇最高年份与份额是多少?二是中国最古老的桑树所在地、树龄,其与古丝绸之路、文成公主有何关联?三是桑树倍数性的研究成果及意义何在?四是桑叶的营养含量和桑树资源的食用药用价值优势?五是中国历史上五个“蚕神”指哪五位?六是桑树抗旱性和耐浸泡性研究成果及生态价值如何?七是养蚕技术沿革创新进展情况?八是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丝绸和鬼谷先生学生苏秦家书所用丝绸有何关联?九是西汉“鎏金蚕”考证情况,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奖励品?十是古子午道与古丝绸之路的关系?围绕蚕桑文化研究,阐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蚕桑文化?怎样研究蚕桑文化?蚕桑文化工作如何突破?围绕蚕桑文化和蚕桑发展,强调了四点:一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二要科技创新,力促自然科学突破;三要深层系统研究、高层面宣传蚕桑文化, 打好组合拳;四要打造国家级的示范桑园。并安排资金150万元,专项支持安康蚕桑产业发展。

石泉蚕桑历史悠久 “鎏金蚕”见证

建国以前,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石泉县(历史上叫安阳县)蚕桑产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蚕桑生产始于商周,鼎盛于汉唐;宋代时,棉花引进,蚕桑哀落;明清时有起有落,生产萧条。西汉时,“文帝(刘恒)躬耕,景帝(刘启)亲蚕,励精图治,一意农桑。”景帝刘启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在全国“诏劝农桑,禁采黄金、珠玉。”朝廷置蚕馆,地方设蚕官,从而使陕南汉江流域“耕桑者益多”,石泉境内的蚕桑业也空前地发展起来。

1985年9月23日,池河谭家湾村民谭福全在池河河滩淘金时,发掘了一枚“鎏金蚕”—身长5.6厘米,首尾9个腹节,体态为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有专家称:“像汉代这样以红铜铸造,然后以鎏金蚕体,体态逼真,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且仅此一条,弥足珍贵。”此枚“鎏金蚕”经过国内权威专家考证,一致鉴定认为是汉代遗物。因此,被国家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国家历史博物馆珍藏。据一些考古专家初步认证,这枚鎏金蚕,很可能是用来奖励在蚕桑织绸业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的地方蚕官或蚕业大户的一种奖励品。“鎏金蚕”是历史上时间最早的(西汉)、级别最高的(国家)奖品,其足以证明:国家劝课奖励农蚕,在石泉开了先河。也见证了石泉之地是“鎏金蚕故里”,故石泉自古就有“金蚕之乡、蚕桑之乡”的誉称。

西汉时期“鎏金蚕”出土地——石泉池河镇谭家湾村,位于贯穿于石泉南北的古子午道,古子午道是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源头线之一,这是中国悠久的蚕丝业历史真实写照,也是石泉的重要文化符号和标志,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底蕴极为丰厚的文化载体和富有生命力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石泉现代蚕业历程 波浪式前行

建国以后,特别是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石泉大力发展蚕桑以来,石泉蚕桑产业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1978-1995年)、萎缩下滑(1996-2000年)、逐年恢复(2001-2005年)、突破发展(2006-2010年)和转型升级(2011-2015年)等五个阶段。石泉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蚕桑不放松,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把蚕桑从一个弱小的农村多种经营项目发展成为农、工、贸、文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于2010年成为西北五省名副其实的蚕桑产业第一大县,并保持至今。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十一五”深入实施“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做精做强”发展定位以来,实现了蚕桑产业跨越发展和逆势相对稳定。目前,蚕桑产业基本形成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捻丝织绸、副产品开发及文化发展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2015年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3.5亿元,成为县域农村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业迅速扩张、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打造金蚕名片 奏响进行曲

石泉县委县政府按照“文化助推、多产融合、互动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于2008年6月成立了石泉县蚕桑文化研究会,研究会本着“研究蚕桑文化、服务蚕业发展”的宗旨,带领全体成员潜心石泉蚕桑丝绸文化研究,始终保持与县委县政府同向同心同力,大力弘扬蚕桑丝绸文化,共同谱写着石泉蚕桑丝绸文化新篇章。

蚕桑丝绸文化研究结硕果。依托西汉“鎏金蚕”文化资源,进行了《西汉时期石泉及汉江流域蚕桑发展研究》《西域丝绸之路的源头》《原生态石泉野桑考察》等15项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古代丝绸之路与子午道、石泉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最古老的蚕乡、石泉鎏金蚕考证、石泉坝织女石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发源地等。每年组织一次蚕桑文化采风活动,收集整理蚕桑民间传说, 已整理出《蚕娘娘》、《蚕王》、《张骞与织女》、《织女石的传说》等系列作品,出版了石泉文化旅游、蚕桑文化丛书《石泉蚕桑史话》和《石泉蚕乡故事》专著,刊发了中篇小说《鎏金蚕的传说》《子午道上驼铃声》。印发了六期《石泉蚕桑文化》专刊,创作的系列文学精品,记录了当今蚕桑典型,传承蚕桑丝绸历史文化。

蚕桑丝绸文化建设在推进。2014年在杨柳秦巴风情园启动建造“蚕桑丝绸文化园”,建设占地20亩,其中展馆占地10亩,观光桑园10亩。该园四大功能定位,即:科技创新及示范功能,科教培训功能,生态观光功能,商业营销功能。该项目预算投资1500万元,已完成投资800万元,主体工程于2015年全面竣工, 2016年将正式开园运营。石泉农村传统养蚕技术申非遗工作在行动。打造两河潼关村、后柳中坝村和云雾山丁家坝村三个蚕桑旅游村已列入石泉“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

蚕桑丝绸文化宣传在提升。每两年举办一次‘开蚕门’活动,2013年4月20日,举办了建国以来“石泉首届‘开蚕门’文化下乡动员大会”,主题为“弘扬蚕桑文化、建设蚕桑大县”,并举行了“石泉首届‘开蚕门’文艺演出”,2015年4月25日中午,在县人民广场举行“弘扬蚕桑文化、再铸产业辉煌”为主题的“石泉县第二届‘开蚕门’文艺汇演活动”,活动通过《古典汉唐歌舞》《石泉蚕桑之歌》《蚕室情》《桑树岭趣事》《采桑忙》《绿色的产业绿色情》《丝源》等精彩文艺节目演出和展板宣传、产品展示等,为参与者献上了一道文化盛宴,营造了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提振了发展蚕桑产业信心,助推了蚕桑产业大发展和县域文化大繁荣。县蚕桑文化研究会每年至少组织一场蚕桑文化学术报告会,宣传弘扬蚕桑丝绸文化。石泉县政府组团参加了多届西洽会、丝博会历届农高会及2015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主题推介了“金蚕之乡、丝路之源”地域特色品牌,“鎏金蚕”文化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近八年来,石泉县蚕桑丝绸文化工作,研究了两个文化源头:丝绸之源和丝路之源。打造了三个文化符号:鎏金蚕(金蚕之乡)、古子午道(丝路之源)和石泉织女石(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发源地)。传承了石泉“金蚕精神”: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日夜吐丝,坚守敬业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呕心沥血,刻苦勤劳的精神;作茧自缚,淡泊名利的精神;安居乐业,严于律己的精神;默默无闻,坚持执着的精神;不断付出,不图回报的精神;恪尽职守,认真实干的精神;殚精竭虑,拼搏奋斗的精神。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