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月拿下家蚕基因组测序
来源:深圳商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1-20
| 阅读次数:257次
在8日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参与完成的“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不仅是生命科学史上的创新,也是深圳首次本土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奖。昨日,商报记者连线华大基因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了解其成功创新的“秘密武器”。
揭开了家蚕驯化的科学奥秘
据华大基因研究院方面介绍,“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项目属畜牧学领域,是针对我国蚕学重大科学问题,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拥有亚洲第一,世界前三的新一代基因组测序平台,日产数百亿碱基,在此之前已经成功实施了‘炎黄一号’、‘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多项大型基因组计划。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研究团队即完成了该项目的全部实验和测序工作。海量数据产出之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搭建的超算中心及自主开发的生物信息软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超大规模计算能力,研究团队完成了庞大的数据处理,迅速完成了数据分析和成果发表。”华大基因研究院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对于此项突破,业内专家称,家蚕基因组的完成揭开了家蚕驯化的科学奥秘,将促进家蚕遗传改良提高蚕丝产量和生物工厂等应用,对蚕丝产业、害虫防治等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大规模重测序研究的首次报道,其数据代表了鳞翅目昆虫最多最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对家蚕生物学提供了新见解,是基因组资源扩展的一个里程碑。 项目带动了中国蚕学的快速进步,并对我国蚕丝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基因组科学研究的创新模式
在生命科学领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一直领跑科技的前沿。早在2009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就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始了在家蚕基因组领域的研究。据悉,该项研究共获得了40个家蚕突变品系和中国野桑蚕的全基因组序列,共获得632.5亿对碱基序列(63.25Gb),覆盖了99.8%的基因组区域;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昆虫基因组变异图;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家蚕的起源进化;发现了驯化对家蚕生物学影响的基因组印记。
华大基因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表示,桑蚕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和遗传变异图谱构建的完成,有助于从全基因组范围研究驯化和人工选择对家蚕生物学的影响,阐释家蚕及野桑蚕之间生物学差异的遗传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家蚕与野桑蚕相比,具有更优良的经济性状。“我们研究所发现的全基因组选择印记,特别是那些受到强烈选择的具体基因,对家蚕重要优势经济性状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至关重要。”
据相关专家介绍,华大基因研究院与西南大学的合作昭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珍贵的种质资源、一流的技术平台以及海量数据的科学分析紧密结合。有关专家表示,这显示出基因组科学的巨大生命力。
华大基因方面称,该资源积累与技术平台、信息分析强强联合的创新研究模式,必将拓展到其他物种的研究,成为基因组学普遍的研究模式。团队负责人表示,该计划后续所有的目标,都将集中在“发现基因、研究基因和利用基因”这三个重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