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解析南充桑蚕丝纺研究报告
 

解析南充桑蚕丝纺研究报告

来源:世界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2-30   |  阅读次数:411次

南充市为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实现稳增长、促转型发展目标,根据市委分管领导安排,由南充市委政研室牵头,南充市市经信委、南充市市商粮局、南充市市蚕业总站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南充市全市蚕桑丝纺业状况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组在广泛听取丝纺企业、蚕桑大户、行业协会、主管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加快南充市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南充市桑蚕丝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六大问题,并判断了推动桑蚕丝纺产业转型发展的形势,设定了具体的推动南充市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思路,最终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报告首先概括了南充市蚕桑丝纺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南充有着悠久的产业传统,三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4大蚕桑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但目前,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科技革新带来新冲击,要素约束带来新挑战,产业转轨带来新阵痛,对于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组织形式、传统盈利模式占比较大的南充蚕桑丝纺业来说,事实上进入了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后,报告从产业规模情况、蚕桑生产情况、丝纺企业情况、生产能力情况、生产能力情况、创新能力情况六大方面介绍了南充市的丝绸产业现状。

    报告分析了当前蚕桑丝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有: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企业积弱抗寒乏力、资源综合利用不够、印染环节亟待加强、创意设计人才缺乏、发展环境尚需优化。

    报告判断,虽然传统市场已经收窄,但是发展基础仍然存在,产业转型升级正当其时。基于此,报告指出推进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报告中指出,推进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设定为:围绕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总体目标,立足现有基础,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成“三区三基地”,即建成国内丝纺服装产业集聚区、丝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区和国家重要的丝纺品外贸出口基地、国内最大的蚕具制造生产基地、国内最有影响的丝绸产品交易集散基地。

    报告中指出,推进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为:

    一,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之路。主动对接国家产业发展目录,正视市场现实,把握产业方向,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抓好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在深加工、精加工以及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面重点突破。同时,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对蚕桑丝纺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人才、科技、金融、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走以产业融合为方向的联动发展之路。在栽桑养蚕等一产环节,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缫丝织绸印染等二产环节,与工业旅游、创意设计、生物科技等结合起来;在产品外销等三产环节,与主题园区、会展经济、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等结合起来,全产业链都要与互联网联动,实现转型发展。

    三、走以结构调整为途径的集约发展之路。坚持以产业聚企业,以龙头带配套,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布局优化,创新发展思路,突出重点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开展强强联合,集中优势突破,建设重点品牌,推动蚕桑丝纺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展示“中国桑茶之都”“中国绸都”新风采。

    报告中指出,推进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发展的着力重点是: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打造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的“桑茶之都”;办好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创造客商满意的发展环境。

    最后,报告提出推动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一是成立南充市丝纺服装业转型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产业发展办公室,明确主管领导、专门机构负责全市蚕桑丝纺业转型发展工作。二是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支持蚕桑丝纺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三是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加快蚕桑丝纺业转型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蚕桑丝纺业发展战略,工作目标、重点工作和发展举措,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四是召开高规格的产业推进会,凝聚发展共识,明确产业方向,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快速发展。

    第二:出台财政激励政策。一是设立蚕桑丝纺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蚕桑基地建设、桑蚕品种培育、新产品研发、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培育六合、依格尔、顺成纺织等大企业、尚好桑茶和劲椹食品等新企业,以及长荣公司等出口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支持蚕桑丝纺产业转型发展。二是整合三农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扶贫攻坚、退耕还林、良种推广繁育、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中纳入蚕桑丝纺业转型发展内容,带动其他资本投入蚕桑丝纺产业。三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扶持蚕桑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培育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推动规模经营。四是继续支持深圳“中丝园”等丝绸精品馆等展销平台建设,建设“南充丝绸e馆”,推进线下线上融合发展。

    第三:增大金融服务支持。一是把蚕桑丝纺业作为支持重点。探索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机制,创新信用评级、融资担保和业务流程,在服务企业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技改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大力支持新兴企业。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差别化的准入、评级和授信,加大金融对蚕桑丝纺业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大力支持优势企业。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蚕桑丝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需要的过桥转贷、融资担保等金融政策,适度加大相关企业兼并重组、转型投产、技术改造和开拓市场的信贷支持,与企业共渡过难关。四是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蚕桑丝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第四:强化人才科技支撑。一是以省蚕研所、蚕丝校及市内高校为依托,整合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形成贯通蚕桑丝纺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利用与苏州大学合作的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室南充研究中心等平台,提高产业科技化水平。三是依托全市高教资源和专业院校,完善蚕桑丝纺相关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开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人才和高水平技工。建立蚕桑丝纺业人才库,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经营管理、产品开发设计、国际贸易等专门人才。

    第五: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加强产业集聚。明确高坪都京丝纺产业园、南部中小企业孵化园为产业集聚园区,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其他县(市、区)蚕桑丝纺企业搬迁进入两大主题园区,加大成链企业招引,形成集群发展。二是做大做强企业。扶持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形成若干跨行业、跨地区的科工贸结合的大型蚕桑丝纺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有特色的中型企业,引导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龙头带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推进多业融合。出台蚕桑丝纺业与现代农业、城市旅游、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产业互动共荣、融合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动丝绸小镇、主题公园、创意园区等承载综合体建设。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