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县:蚕桑转型升级再起航
 

陕西石泉县:蚕桑转型升级再起航

来源:光明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2-23   |  阅读次数:384次

 从“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见现钱”到“密植桑,简养蚕,十七八天就见钱”,石泉的蚕桑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养蚕模式到现代养蚕模式的转变。从著名的西汉“鎏金蚕”到目前的西北养蚕第一大县,石泉的蚕桑经历了繁荣、萎缩、发展、转型等多个发展阶段。蚕桑,不仅仅是石泉一项富民产业,更是一项惠民产业。

    比较效益低,有时很犹豫,到底养不养

    “东赚钱,西赚钱,不如山沟栽桑园。”石泉自古就流传有这样的谚语。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时代,养蚕的确是农民获得收入的最重要经济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蚕桑的比较效益逐渐降低,大部分蚕农也面临着坚持还是放弃的犹豫。

    城关镇太平村农民文平安就有过这样的尴尬,他给我们算了一本经济账,“我家有2亩多桑园,我一季养1张蚕,好了卖1000多元,一年3季也就收入3000到4000块钱,如果光指望养蚕,还不够一年的零花钱,划不来,要是出去打工,一年下来好歹也能挣个两三万元。”

    很明显,像文平安这样的养蚕小户,他选择了外出务工。同处该村的蒋厚兵由于上有老下有小,出远门务工对他来说并不现实,他自家有3亩多桑园,又承包了别人闲置的5亩桑园,他一季养5张蚕,一年3季分6批次共饲养20张蚕,纯收入能达到3万块钱,养蚕结束后的闲散季节,他又在附近工地打零工,又能挣个1万多元。家庭也照顾了,一年的收入并不比纯粹外出打工挣的少。

    在太平村,曾经家家户户养蚕的现象没有了,养蚕大户和专业户却越来越多了。从全村来看,养蚕的户数减少了,总的养蚕量并没有减少,通过实施桑园流转,大部分闲散桑园得到了有效利用。到底养不养,有的很纠结,有的很犹豫,各家情况不同,选择也不一样。

    两河镇银河村蚕农胡兴顺从5年前养蚕量不到10张,到现在的年养蚕近百张,更是经历了从纠结到坚定发展的转变。据胡兴顺回忆,以前他种过烤烟,搞过养殖,由于市场波动等原因,往往都是赚了吆喝还赔本。5年前,他开始发展蚕桑生产,在县蚕种场技术员手把手的指导下,饲养种茧让他的技术很快过了关,种茧效益高,一斤相当于丝茧两斤的钱。胡兴顺开始大干,他将自家土地全部建起了密植桑园,今年一年,仅养蚕一项他就收入10万多元,他还计划再发展十几亩桑园,同时发展桑园养鸡,搞成家庭农场式发展。

    一直在坚持,不断在创新,走在最前端

    “勤喂猪,懒喂蚕,28天见现钱,现在不同了,20天就可以见到现钱了!”迎丰镇红花坪村蚕农叶春红高兴地讲。近年来,石泉推行的小蚕共育让蚕农得到了实惠,共育后,每季蚕可为蚕农减少8至9天时间,不但减少了用工量,还大大节约了劳动成本。目前,迎丰镇实现了小蚕共育全覆盖,石泉全县小蚕共育率达到40%。

    针对当前劳力紧缺,养蚕比较效益低等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石泉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求变,在发展模式上,推行集约化养蚕模式,实施强村大户战略,积极探索复合经营和循环发展,使石泉蚕桑在转型升级中走在了全市乃至西北五省前列。

    近年来,全县共培养年养蚕200张以上的蚕桑强村50个,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3000户,年发种量保持在7万张,培育茧丝绸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15个,强村大户逐渐成为稳定全县蚕桑产业的一支中坚力量。

    增加了收入,留住了乡愁,养蚕不会丢

    “栽桑养蚕,一树桑叶一树钱。”饶峰镇养蚕大户李祖军自家有桑园20多亩,流转别人的40多亩,年养蚕120张左右,年收入20来万,除去工人工资,纯收入达15万。

    由于饲养量较大,李祖军常年需雇佣零工养蚕。秋蚕刚刚售卖完,在李祖军家打工的同村妇女邓泽妮领到了她最后一季工资,一年三季蚕,加上冬季的桑树冬管,邓泽妮在李祖军家能挣1万多元。邓泽妮老公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照看小孩,顺便给别人家养蚕补贴家用。

    今年62岁的李天翠老两口都在新华村另一个养蚕大户杨先翠家养蚕打零工,儿女都已成家,老两口一年下来在杨先翠家能挣1万多元。“现在我们俩都老了,出去打工干不了,这里离家近,养蚕活儿也不重,自己挣了钱补贴家用,给儿女减轻负担,自己感觉腰杆儿也硬!”李天翠说起话来都有底气。

    在石泉,5万户家庭有1.5万户养蚕,18万人中,有3万人从事蚕桑生产,养蚕除了是一项产业,一种文化,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乡愁,是沉淀在石泉人心底的情怀。土生土长的石泉人,大部分代代与蚕桑相连,蚕桑养育了几代人,富了一群人。两河镇双河村、池河镇五艾村、云雾山镇银桥村、中池镇红花坪村等,依靠养蚕家家盖起了新楼房,有的还买了小轿车。

   蚕桑不但依然是最根深蒂固的传统产业,还解决了大量农村留守人员的轻松就业。同时,小户退出为大户打工,既壮大了职业农民,也培育了产业工人。蚕桑逐渐由过去的致富产业变成了现在的民生产业。

    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石泉蚕桑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石泉逐渐打造出了从育苗植桑、养蚕缫丝、捻丝织绸到各类蚕桑副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年创造劳务产值3000多万元,全县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达到3.8亿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