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尖峰论坛】国际化思维开启丝绸产业掘金时代
【尖峰论坛】国际化思维开启丝绸产业掘金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家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2-14 | 阅读次数:289次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5(第十四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12月5日-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中国中丝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刘开勇,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柯惠琪在论坛上做了主题分享;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屠红燕,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林,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理事长费建明,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苏州太湖雪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ST. JOHN中国区总经理王文胜进行巅峰对话。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贸易品之一,中国丝绸曾远销至欧亚多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丝绸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机遇。有哪些传统优势产业也像丝绸产业一样,受惠于“一带一路”战略?
以下为尖峰论坛实录: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我们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的“国际化思维开启丝绸产业掘金时代”论坛。我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研究总监黄秋丽。我们通过短片回顾了我们中国的丝绸,丝绸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符号,集具东方神韵之美。丝绸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但是在工业时代,在大机器生产时代,丝绸有一段沉寂的时期。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到了国际化时代,我们丝绸是不是有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怎么样重新焕发出东方的文化之美。今天下午高朋满座,为我们提供丝绸行业的一个盛宴。现在进入嘉宾分享环节,第一位嘉宾是我们中国丝绸行业协会会长杨永元会长。
杨永元:丝绸行业面临的三大机遇和四大挑战
杨永元:各位领导、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站在这里就国际化思维开创丝绸产业新时代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众所周知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种桑养蚕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两千多年前,正是中国华丽的丝绸打开跨越了东亚的黄金之道,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年是谋划十三五行业发展方向承上启下之年,面对国内外经济复杂变化的新形势,丝绸行业的路究竟在何方?行业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找对未来行业的突破口,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加以思考。这次会议主办方给我提出了这么一个话题,就是中国丝绸的机遇和挑战。我感觉这个题目非常大,我只能根据我自己的工作体会和我们行业的情况做了一些归纳,下面有一个阐述。
我认为在未来十三五以及更远的一段时间,我认为我们丝绸行业存在着三大机遇,四大挑战,下面我就谈谈中国丝绸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第一,是全球丝绸产业链分工带来的机遇。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供需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格局将重塑。从我们丝绸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丝绸的产业链,特别是在消费端,服装、服饰,就是消费品领域的产业链分工不断向国内转移。可能我们在座有很多丝绸的领导和专家都知道,我们原来中国丝绸在解放以后,基本上是丝绸为主,我们在国际有一个分工,欧洲还包括日本,他们处于丝绸行业消费链,行业产业链的后端,我们是原料,我们产丝,他们做服装,做领带,做头巾,做礼服,做各种家纺和装饰,包括窗帘,我们的丝毯、沙发等等,很多丝绸产品是以西方产业链分工的。经过十几年的转变,国际丝绸的产业链,现在可以说,已经基本转移到国内来了。所以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已经从以种桑养蚕比较单一的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丝绸印染、丝绸服饰、丝绸针织、丝绸服装等产业链,配套完善的生产体系,已经成为世界丝绸原料生产的中心,丝绸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丝绸产品设计创意中心,肩负着引领和推动世界丝绸业发展的重任。所以这么一个产业链的转变,就把一个历史的使命放到中华人民的肩上,就是我们现在不单要做生丝,不单要做绸缎,我们还要做丝绸的服装,做丝绸的家纺,做丝绸的服饰等等,我们要全方位的发展我们丝绸的最终消费品,满足国际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我认为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国具备了全产业链的条件,这是我们搞好丝绸的一大机遇。
第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目前国内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国内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外贸和利用外资是世界第一,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预计下一个30年,仍然处于中国黄金发展30年。由此带来的将是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这将成为支撑我国丝绸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中国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丝绸而言,仍然是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丝绸作为时尚的代名词,对满足大众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将发挥市场风向标的引领作用,必将推动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扭转我国丝绸业长期依赖出口市场的局面。我们必须主力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力打造中国丝绸产业升级版。
第三,工业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我想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对我们丝绸行业来说,解决了我们丝绸行业两大问题。第一就是我们丝绸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我们有好多家,我们说丝绸,还有针织,还有印染,还有服装,我们的产业链很长。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产业链的集约化,使我们消费通过“互联网+”能够迅速完成我们的产业链的节约化的经营,满足我们搞最终消费品的这么一个生产需求,我认为“互联网+”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互联网+”对我们丝绸行业的丝绸消费,商业模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互联网电商时代以前,我们都是到各大商场,我感觉我们行业有好多企业到大商场里,最后搞得很辛苦,为什么辛苦呢?因为要扣30个点,有的要扣35个点。所以我们的丝绸产品到了大商场以后,售价非常高,消费者感觉你产品的价格太高了。
最近我一直在看互联网的领头马云,他甚至在说,奢侈品凭什么卖这么高的价,所以我感觉我们靠单一的走大型百货商场的路子,恐怕对我们丝绸行业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商业模式和商业成本非常高。我感觉我们通过电商的手段,把我们的丝绸以合理的价格送到我们消费者面前,我相信这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所以我感觉,我们通过电商这个模式,扩大我们的消费,我们要把价廉物美,把这么一个消费的理念推给我们的消费者,我相信消费者一定会非常欢迎。所以我感觉,“互联网+”是我们丝绸行业的一个重要机遇。
我总结一下,就是世界产业链的转移为我们带来的机遇;是新常态的内销为国内市场的服务带来了机遇;“互联网+”为我们产业集约化和商品流通的商业渠道带来了机遇。
下面我讲一讲我们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大家都知道,我们丝绸行业的发展有这么一个局限性,我们长期以来,是以产丝培绸为主的产业格局。这个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东部的城镇化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使沿海地区的种桑养蚕基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国家商务部茧丝办,我们协会建议,搞了东桑西移。现在我们国家桑丝的生产能力和我们茧丝大概有70%已经转移到中国的西部。在规模上达到了,但是对于现在高质量的丝绸产品要求来说,提供优质的茧丝拿出高品质的生丝,这里的基础还不稳固。所以我们要做高品质的丝绸消费者需要高端的原料,所以我们的原料基础仍然还不是很稳固。特别是我最近到广西去,最近蚕种有所退化,蚕病发生有所抬头,所以有的时候被雨淋了,蚕就病死掉了。我们的原料基础还不太稳固。
我们东部地区今后要起到在服装、服饰、家纺、针织产品方面起到龙头作用,它要打开我们行业的生存空间,我们东部地区有好多地区,也有一些不适应,主要的不适应,我们的人才结构不是很适应。因为我们原来的品牌比较少,我们内销市场,我们产销模式上,还有很多的欠缺,经验不够。
我们现在要做内销市场,往往会碰到很多新的挑战。我们原来设计,今年要给市场做一万件服装,但是实际销售有可能只有5千件,我就有5千件的库存。由于对市场分析把握不准,消费者需求的好多东西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另外还有我们的价格的定价,有偏高的因素。所以我们好多企业在做国内品牌的时候,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有不少企业都是亏损的。今后要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市场这方面怎么样摸准市场的脉络,拿出符合市场的商业营销模式,定好我们的价格,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挑战。
第三,是宏观经济下行带来压力和挑战。现在的丝绸受到国家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我们的丝绸价格向下滑了。最近我们做了一个调研,我们丝绸行业的价格,我们的生丝价格大概下降了10%,但是我们行业基本稳住了,所以我想,我们比其他的传统工业抵抗力要强得多。我们现在一吨丝33万,一般的原料万八千块钱一吨。
第四个挑战,我们在生产技术上,仍然碰到一些瓶颈,比如说我们有一些鲜艳的颜色,还有我们在抗皱方面不能达到洗和穿的状态。所以我想,我们行业在做最终消费品方面还有很大的挑战。
我认为机遇就是挑战。既然我们找到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那么我相信我们该怎么做?应该也是题中之意了。时间关系,我就把三大机遇、四大挑战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阐述。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会长。杨会长给我们提出,在新常态下,实现产业复兴,这是非常美好的目标。下面我们有请中国中丝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给我们分享丝绸行业世界变迁史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刘开勇:用众筹的方式实现丝绸产业的振兴
刘开勇: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听了杨会长的演讲我很受启发。下面我发言的题目是世界丝绸产业变迁史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从黄帝、轩辕开始,我们就发明了种桑养蚕,从古代到近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是全球丝绸生产的大国,和掌握领先技术和制造高端丝绸产品的强国。我国对外交往的通道名为丝绸之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向中东、欧洲等地输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把丝绸产品及其制造技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但是近代以来,我国逐渐失去了世界丝绸产业的领先者地位。现在说我国是丝绸生产大国还勉强可以,但是说我们是丝绸生产强国,我觉得还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况。在中低端市场以印度、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中,我们现在并不占有优势,高端面料特别是品牌效益强的丝绸制成品,我国与欧洲不生产原料和半成品的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我们不得不面对出口优质原材料进口高端制成品的局面。
原来从中国学到种桑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的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逐渐推出了蚕茧和生丝的生产环节,只保留了高端面料制造和成品生产,部分发达国家,甚至全面推出了丝绸产业。近年来,国内也有了这样的现象,蚕茧生丝的生产逐渐从东部向西部,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转移,而先进的生产技术,高端产品,大多留在东部发达地区。全国蚕茧产量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78万吨以后,近年来回落并基本保持在64万吨左右,这说明我们的原材料半成品的生产也在徘徊,未来我们获取将从原料半成品的出口国变成进口国,以上就是世界丝绸产业变迁史的大致情况。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迁,我个人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原因。第一,在农耕社会的几千年里,丝绸技术进步并不明显,一切皆以人工为主,没有机械化的出现,就不会有技术的跃迁,更谈不上集约化生产,因而丝绸产品之间并无品质的巨大差异,也无成本的巨大差异。差异主要在于产品的文化内涵,而针对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而言,优势是明显的,所以五千年里,中国都是丝绸生产大国也是强国,然而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生,机械化技术不断发展,丝绸生产的关键环节,从以人工为主一跃以机械为主,欧、日、美工业技术日新月异,我国在工业革命以后,不是在封建王朝统治之下,就是内战和抗击外敌入侵情况下。丝绸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自然被先进国家超越,且差距不断拉大。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但是在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重型工业占据国家的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丝绸产业相对不被重视,放开丝绸产业以后,无序竞争,成为丝绸行业主要情况。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丝绸技术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较大,技术的差距,直接导致产品品质的差距和生产成本的竞争劣势。
第二,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差距,可能是导致我国丝绸产业现状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后,人们的思想牢笼被打破,艺术创新不断出现,因而引领了世界思想,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和时尚潮流。在我国五百年里多数时间仍然是封建王朝统治,人们的思想被禁锢,致使生活领域的创新大大落后欧洲。改革开放30年我们追赶先进,但是与欧洲的时尚之路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大家知道创意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命运,而思想的解放和艺术的功底与灵感,则是创意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创意设计的落后决定了我们的丝绸产品在世界竞争中取胜比较困难。
第三,丝绸产品有着一般商品的本质属性,即成本决定同质产品竞争的成败。当前我国丝绸也无序竞争,弱小的企业决定单个企业的利润不高,不能领先世界。丝绸产业从种桑养蚕到蚕丝等环节,人工成本占比较大,如果后续的加工环节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必然带来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得益于先进工业技术的发展,丝的纺织品、化纤等丝绸的替代品,在人类感官上,几乎与丝绸无异,替代品的生产可以高度集约化、智能化,这又给我们带来另外一种成本压力。
简而言之,由于我国未能经历欧洲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两个重要洗礼,使我们无论是在丝绸生产高端技术上,还是在思想解放创意设计上都落后了,从而导致了我们丝绸行业目前的尴尬现状。面对这种情况,今天我想和同行们和各位专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思考和几点建议。我认为要想赶超世界先进,尽快抢回丝绸产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创意设计的制高点,必须举全行业之力,个别企业单打独斗会延缓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品牌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中国丝绸行业要重返制高点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要有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创意设计,二是要有领先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三是要有与替代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必须要用先进技术缩小与替代品在制造成本上的差距再运用绿色环保的概念才能达成。我建议用众筹的方式解决行业的问题。
第一,选择在创意设计上较为先进的企业,大家一起出资对其众筹改造。被选定的企业,改造后的集团可以占10%的股份,其他90%的股份由行业若干企业认购,获得雄厚资金注入以后,该企业可以采取与世界顶尖设计师合作,或者并购世界知名设计机构的做法,很快在创意设计领域达到国际水平。这样的企业经过发展和运作以后将走向资本市场,最后参与众筹的所有企业都将获利。这个龙头企业可以采取大家票选的方式决定。
第二,选择几家生产技术较为领先的企业,采取同样众筹的方式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有了资金以后,要尽快引进技术,同时让有实力的创新团队对工艺不断创新,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第三,对行业里的关键环节也可以通过众筹,把某个环节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尽快做上规模,使产品体制大幅提升,成本降低。只有集约化的生产才能保证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
中国要从丝绸生产大国向丝绸生产强国转变,关键是在丝绸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出现若干家巨型企业,我认为只有众筹的方式,才能尽快产生巨型的产业,才能实现丝绸产业的振兴。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柯惠琪,他分享的主题是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
柯惠琪:突破丝绸产业瓶颈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柯惠琪: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共同交流丝绸产业掘金时代。我讲一下我们产业怎么进行转型升级促进我们企业的发展。丝绸历史渊源流长,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优势产业,历时多年来,我们见证了我们行业的辉煌,但也经历了我们行业的困难和萎缩。不少企业当前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以往靠大量的资金投入,低劳动力成本,还有比较低的土地资源等。这种要素驱动获得发展动力,现在这种优势已经越来越弱了。我们目前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利用他们低成本来吸引产业转移,这种双重压力,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后,我们怎么样突破这个瓶颈,我看我们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在于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的动力切换,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过去的跟随式的发展,向引领型的发展转变。
那怎么样进行动力切换,我这里有几个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一,加强资源的整合能力,打造专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话,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一个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有能力,对资源进行整合的时候,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也是一种竞争力。我们丝纺集团过去在80年代的时候,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整合,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现在我们也敏锐的看到,随着市场的变化,随着生产经营环节的不断细分,我们也将供应链组织链条进行再造,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先将上游的采购商整合起来,我们通过优质的服务和设计等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对下游,我们跟生产企业建立生产成联盟。通过供应链的建立,使我们在链条里面取得一定的地位。目前的整合能力,我们这种企业过去靠人家谋发展,现在是客户跟我们一起取得共同发展。所以我觉得这种创新,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资源的整合提升我们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依托“互联网+”打造平台化的核心竞争力。刚才杨会长也做了演讲,今天我看了我们企业家论坛里面,也有这方面的讨论,我们现在在O2O风光的背后,我们也是尸横遍野。在这个里面,我们大家看法还是有矛盾的,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但是我应该这样讲,作为传统产业,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我们必须迎上前,在这块我们没有退路,不进则退,不跟上去,将会被历史淘汰。我们在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平台,在跨境电商等方面,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投入不好,但是也取得了另外一个轨道的新的发展。
第三,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打造国际化核心竞争力。当前我们国内的各线生产要素,经营环境是不容乐观的。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将这种传统产业固守在国内阵地上,企业将难以取得可持续发展。所以现在国家给我们搭建一个“一带一路”的平台,我觉得对我们传统产业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觉得应该引起我们企业的重视,积极通过走出去开拓海外的市场。
过去我们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觉得走出去才是海阔天空,我们的市场才会更大。在这块我们广东丝纺做了有意义的尝试,现在我们跟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我们在全世界建立了16家公司和办事处,这些为我们走出去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打造品牌,打造资源的整合,做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跟基础。
第四,专注做品牌建设,打造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不断加强品牌的建设,通过创新提升我们品牌的质量跟管理水平,提升我们品牌的竞争力,我们的品牌在国内外都很有竞争力。我们在品牌建设方面还要坚守,还要投入。随着投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大的投入过程,但是相信只要坚守就会得到一个好的回报。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企业竞争力差,跟我们的品牌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各位朋友,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我们还要通过转型升级,培育产业的竞争力,才能承担起我们作为丝绸人的责任,我相信大家跟我都有同感。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在新常态下,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主持人:柯总提到了“一带一路”,但是因为发言时间有限,意犹未尽。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专门讨论一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的丝绸产业可能会迎来什么样的机遇或者什么样的挑战。现在我就邀请一下论坛的嘉宾: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
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屠红燕
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林
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理事长费建明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
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
苏州太湖雪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
ST.JOHN中国区总经理王文胜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