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图文]重庆蚕桑镇上添“新军”
 

[图文]重庆蚕桑镇上添“新军”

来源:重庆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2-02   |  阅读次数:218次

忠县官坝镇村民养的蚕。

扶贫小档案

    概况:官坝镇是忠县最大的蚕桑镇,但仍有不少贫困户没有摆脱生活的窘迫。

    突破口:发动没有养蚕的贫困户养蚕,并发掘桑树的衍生产业。

    路径:对贫困户进行养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同时将普通桑树改良为果桑。

    效果:建卡贫困户靠着栽桑养蚕增了收。

    11月25日,天气晴好,忠县官坝镇赛马村的唐宗权正忙着给桑树剪枝。“剪了枝,明年春天桑叶才多,我家的蚕宝宝就不得挨饿。”唐宗权说,今年他养了3批蚕,挣了4000多元。

    建议

    官坝镇有桑园1.2万余亩,曾有市“万担蚕茧镇”、“蚕茧之乡”之美誉。如今,官坝镇仍然是忠县最大的蚕桑镇。

    虽身在养蚕大镇,但唐宗权原来并没有养蚕。他家有5亩地,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加上女婿和女儿在外务工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2011年唐宗权的女婿遇车祸致残,为了给女婿治疗,不仅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负债累累。祸不单行,2012年唐宗权又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走路一瘸一拐,无法下地干重活。这意味着唐家失去了劳动力,断了经济来源。唐宗权家也因此成了建卡贫困户。

    “老唐,你现在下地干不了重活,要不试着跟其他一起养蚕吧。桑园是现成的,养蚕的劳动强度还算低。”2013年的一天,赛马村村干部来到唐宗权家建议道。

    增收

    唐宗权所在的赛马村是官坝镇的养蚕大村,有好几百户村民养蚕。看着邻居养一张蚕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唐宗权动了心。“可我不懂技术,也没销路呀。”唐宗权有些犯难。

    “这个你不用担心,镇农业服务中心经常来村里给村民们培训养蚕技术。镇里有人组建了友峰盘龙蚕桑专业合作社,专门收购我们村的蚕茧,销路也不用愁。”赛马村村干部说。

    随后,唐宗权和赛马村另外10余名建卡贫困群众,一起参加了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的养蚕技术培训。从领种、催青到小蚕的饲养,再到上簇、采茧,技术人员讲得仔细,唐宗权听得更仔细。

    参加完培训后,唐宗权开始养蚕。第一次养了一张蚕种,采下的蚕茧卖了1200余元。这两年,唐宗年每年都要养3批蚕,每年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和唐宗权一起参加培训的建卡贫困群众,也靠着养蚕给家里增了收。

    创新

    与此同时,镇上经过多次进行市场考察,发现种桑不只能养蚕,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搞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十分看好。

    2012年,该镇党委、政府决定,以“果桑产业”替代“蚕桑产业”,在不放弃养蚕的同时,大力开发果桑系列产品,发展以采摘桑葚、采桑叶、喂蚕宝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当年下半年,该镇将赛马村、固国村的10亩桑树嫁接成果桑,第二年就挂果结出了桑葚,每斤卖15元左右。

    群众看到了果桑产业的前景,争先恐后地将自家的桑树进行改良,加强了日常的管护,赛马、固国等村还成立了果桑种植专业合作社。

    固国村的一些建卡贫困群众也主动加入了果桑种植专业合作社,刘开平就是其中一位。“我今年领了8张蚕种,采下来的蚕茧卖了8000多元。”刘开平乐呵呵地说,不仅如此,五一劳动节镇上举办了采桑节,他家桑葚也卖了钱,还有一些游客专门跑到他家里体验养蚕的过程,顺便吃了顿农家饭。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