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浙江什么产业值得大学单设专业 小镇以此冠名?
 

[图文]浙江什么产业值得大学单设专业 小镇以此冠名?

来源:茧丝交易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1-30   |  阅读次数:361次

 丝绸产业是浙江历史经典产业。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丝绸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怎么破?


    为推进浙江丝绸产业传承发展,浙江出台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多措并举,实现原料基地化、技术高新化、品牌国际化、人才梯队化、产业和文化一体化。

    个性、时尚、互联网+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以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丝绸原料基地建设、丝绸创新发展、名企名品培育、丝绸人才培养以及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浙江丝绸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促进浙江从国际丝绸产品制造中心向创意中心、时尚中心和质造中心转变。

    总体思路

    高终端产品、特色产业基地

    顺应世界丝绸产业发展趋势,推进浙江丝绸产业向中高端和终端产品发展,重点发展一批高档丝绸服装服饰、高档丝绸及混纺面料、高档丝绸针织品、蚕丝被、家用纺织品、丝绸艺术品。鼓励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丝绸产业重点地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档丝绸特色产业基地。

    发展方向

    规模、品牌、创新、文化

    到2020年,丝绸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丝绸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努力成为创新设计能力强、智能制造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能引领世界丝绸发展潮流的国际丝绸时尚中心。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全省丝绸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产业规模和效益在全国丝绸行业的领先优势持续提升。

    优质原料保障能力加强。在省内外建立相对稳定的优质蚕桑基地100万亩左右,蚕丝品质达到4A级以上,适应高档丝绸产品的蚕丝原料需求。

    创新设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若干个丝绸产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设计院;建立较为完善的、适应丝绸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和人才队伍,培养50名研究开发、丝绸设计、经营管理领军人才。

    名企名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著名品牌,拥有20个左右具有“高档丝绸标志”及一批“浙江制造”认证标志的丝绸精品品牌,培育3-5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国际丝绸行业龙头企业。

    历史文化持续传承。形成若干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丝绸文化传承发展基地,一批丝绸传统技艺、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产业的文化含量显著提升。

    发展目标怎么做



    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推进省内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支持桐乡、海宁、淳安、吴兴、南浔、德清、临安、建德、缙云等县(市、区)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产业化的蚕桑企业基地、家庭农场、蚕农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模式,探索“品牌企业+原料基地”经营模式,促进原料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高效化发展。

    推进省外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市场、技术、管理及资金优势,到广西、云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建设蚕桑、缫丝基地,打造省外优质蚕桑蚕丝基地。


    加强丝绸产业创新发展

    推进丝绸技术和设计创新。加快丝绸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以茧丝绸为原料的食品、化妆品、医疗用品、丝绸混纺交织品等新产品及旅游商品的开发;加快提升丝绸创新设计能力和文化含量。

    推进丝绸营销创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众筹营销等新兴营销模式;支持网上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加大丝绸产品出口;鼓励企业生产更多有文化含量的丝绸产品。

    推进丝绸制造模式创新。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丝绸产业,加快丝绸制造智能化。



    加强名企、名品培育

    培育丝绸名企。大力实施名企战略,培育一批引领丝绸产业发展的知名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利用产品、品牌经营与资本运作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和营销网络;将符合条件的丝绸产业重点企业纳入“三名”工程和“浙江制造”品牌企业予以培育。

    培育丝绸名品。大力实施文化创新、品牌创新、质量创新和标准创新工程;支持和培育一批丝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知名品牌;鼓励优势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收购国际知名丝绸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创建驰名商标,培育一批丝绸产业省著名商标;支持符合条件的丝绸产品进入“浙江制造”认证名录。


    加强丝绸产业人才培养

    加快丝绸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培养各项政策,集聚、培养、吸引一批丝绸产业高端研发人才、设计人才及团队,打造一支优秀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

    推进丝绸人才专业培养基地建设。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围绕丝绸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若干个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浙江理工大学恢复丝绸专业教育,建立丝绸学院或在相关学院设立丝绸技术与产品设计专业;鼓励丝绸企业到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设立丝绸相关专业奖学金、助学金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金。



    加快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

    保护和挖掘丝绸文化。加强对钱山漾遗址、桑基鱼塘、蚕花节(庙会)、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等丝绸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丝绸老字号企业的保护;支持中国丝绸博物馆、民营丝绸博物馆和丝绸老字号企业等加强对丝绸文物收集、整理、修复、保护,推进丝绸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加强丝绸文化和产业宣传。加强主流媒体对丝绸文化的舆论引导,鼓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对丝绸文化、丝绸企业和品牌的宣传;支持杭州举办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鼓励丝绸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丝绸流行趋势发布、设计师大赛等活动。

    推进产业融合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湖州丝绸小镇创建,打造复合型丝绸文化小镇;支持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设计研发、品牌展示、电子商务、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等功能的丝绸文化时尚产业园;培育一批丝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符合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及奖励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丝绸产业项目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