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蚕”借力丝路谋“破茧”
来源:洛阳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1-20
| 阅读次数:310次
提起桑蚕,大家都不陌生——蚕丝可纺织、蚕沙可入药、蚕蛹可食用,小小桑蚕,可谓全身是宝。近日,由市农业局等单位承办的中国蚕学会鄂豫皖蚕业经济研究会第十九届学术会在洛阳市举行,与会人员共话桑蚕产业发展。
桑蚕产业作为洛阳市特色农业家族新成员,近年“异军突起”;未来五年,洛阳市桑蚕产业将借“丝路起点”之力“破茧”而行,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农妇:养蚕比养猪、种地都强
蚕丝被、蚕沙枕、桑叶面条、桑葚酒、桑葚果汁……在本届鄂豫皖蚕业经济研究会现场,洛阳市部分桑蚕产业深加工产品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参会人员前来品鉴、洽谈。
带来这些产品的是伊川县高山镇郑村的农妇郑铁凡。2009年,她向村里租了近30亩土地,开始养蚕、种桑树。“刚开始靠卖蚕茧就有不错的收益,比养猪、种地都强。”她说,从2011年起,她逐渐扩大桑蚕养殖、桑树种植规模,承包了近百亩土地发展桑蚕产业;2012年,她前往浙江聘请蚕丝加工技术人员,开始开发桑蚕深加工产品。
如今,郑铁凡在村里成立了伊川县金芙蓉蚕业农民合作社,生产的蚕丝被、桑葚酒、蚕沙枕、桑叶洗洁精、桑叶洗发水等桑蚕深加工产品,远销四川、广东、青海等地。
伊川县丘陵地多,适合种植抗旱性极强的桑树;农村留守妇女多,适合从事采桑养蚕工作。伊川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丘陵地租金低,每亩每年仅需100元至300元,1亩桑园每年可养蚕种2张至3张,鲜蚕茧年产量为75公斤至125公斤,可收益3000元至5000元,可谓低成本换来高收益。
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综合开发
“桑树多年生长,根扎得很深,多年生产实践表明,春季干旱对桑树基本没有影响,秋季可根据降雨情况灵活掌握养蚕批次,不像粮食作物,必须按季节种植,收成不好控制。”伊川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伊川县从2009年开始发展桑蚕产业,目前,桑树种植面积3800余亩,每年投放蚕种7000张左右,鲜蚕茧年产量为25万公斤左右。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洛阳市优化桑蚕产业布局,将果桑主产区逐步向城市近郊发展,便于市民休闲采摘。目前,已建成果桑采摘园8个,年增效益15万元。
此外,洛阳市还通过开展桑园间作、桑园养禽,生产桑枝食用菌、蚕沙枕、桑叶挂面等,提升桑蚕产业经济附加值。例如,孟津县发展果桑,开发了桑葚干、桑葚保健醋、桑葚红酒等深加工产品,每亩桑园增收3000元以上;洛宁县发展桑枝食用菌,每亩桑园增收4000元以上;伊川县发展桑园养鸡,每亩增收4000元以上……
“截至2014年,全市养蚕大户已达210户,桑园面积2.3万亩,桑田面积2.3万亩,鲜蚕茧年产量230万公斤。”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预计到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将达5万亩,鲜蚕茧年产量达500万公斤,综合年产值超2亿元。
规模发展化解风险,借力“丝路起点”树品牌
洛阳市桑蚕产业大跨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郑铁凡坦言,在扩大桑蚕养殖、桑树种植规模的时候,资金缺乏是最大的“拦路虎”。此外,在洛阳养殖的桑蚕,吃桑叶时间长,生长周期长,所吐蚕丝质量较好,但名气还不够大。
市园艺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农户盲目扩大养殖、种植规模,动辄一二百亩,如果没有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跟进,风险较大。此外,桑蚕产业目前分布较为零散,不利于统一开展技术指导。
“推广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循环’模式,由单一桑蚕模式向‘桑—粮’‘桑—禽’等立体农业模式发展。”市园艺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洛阳市桑蚕产业发展将致力于向规模化转变,重点打造南部山区4万亩、西北部川区1万亩、城市近郊1万亩的蚕桑和果桑产业带;经营机制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重点培育以桑蚕产业为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研发多元化桑蚕产品,通过桑树的叶、果、枝等三大产品研发,加大品种选育推广力度,逐步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相关部门可引导、扶持标准化桑蚕园区建设,将其纳入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支持范围。
借力洛阳市“丝路起点”这一招牌优势,打造与丝路相关的桑蚕产业品牌,以此品牌发展桑蚕深加工产品、桑果采摘游等附加产品。
此外,也有桑蚕养殖户建议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实现养殖户抱团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