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年产值逾2亿元 种桑养蚕造就甘肃合水县富农产业
 

年产值逾2亿元 种桑养蚕造就甘肃合水县富农产业

来源:阳江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11-10   |  阅读次数:215次

 像吴耀国一样以蚕桑为业的农民在合水镇并不少见,这里几乎家家种桑、户户养蚕。

    桑田面积2.7万亩,年产蚕茧8000吨,年产值逾2亿元——

    近日,记者来到阳春市合水镇平西村委会里塘一村,蚕农吴耀国夫妇两人已经在自家的蚕房里忙碌了整整一个上午,18张爬满成蚕的蚕蔟在他家的两间蚕房里依次排列,一旁的蚕纸上则满是刚刚孵化的幼蚕。

    像吴耀国一样以蚕桑为业的农民在合水镇并不少见,这里几乎家家种桑、户户养蚕。合水镇种桑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经营几十载,合水蚕桑从刚起步时的零敲碎打已经发展到桑种面积多达2.7万亩,年产蚕茧近8000吨的庞大规模,预计2015年蚕桑年产值超过2.2亿元,人均年收入约1.9万元。

    抱团取暖,形成集聚效应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合水农民便从种桑养蚕中尝到了甜头,但以往蚕农以户为单位各自经营的粗放经营模式也逐渐暴露出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短板,一旦滞销就意味着农民辛勤的劳动付诸东流。2009年,合水镇第一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合水镇惠农专业合作社诞生,合水蚕桑养殖户开始抱团取暖继续前行。

    2010年,合水蚕桑年产值创下2亿元的“记录”,并保持至今,而农户抱团正是合水蚕桑经久不衰的关键原因。惠农合作社成立6年,社员已达110多户800余人,是全镇规模最大的蚕桑合作社。农户作为产业链条上的第一环,负责生产蚕种和蚕茧,而合作社则致力于品种改良、技术培训和市场沟通,农户与合作社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从而提升合水蚕桑的市场竞争力。

    时值正午,惠农专业合作社的蚕茧收购站里依然繁忙,四名女工正在将已经晒干的蚕茧装袋称重,旁边的男工则将装袋的蚕茧扛到运输车上准备外销。“以前蚕农都是自产自销,产品价格和出货量的竞争力都比较低。”收购站负责人钟爱辉告诉记者,通过合作社接单、农户供货的形式避免农户手中的蚕茧滞销,从而为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形成了规模效应。

    改善品种,提升品牌形象

    在吴耀国家的蚕房里,附着在蚕纸上的幼蚕才刚刚孵化出2天,这些蚕再过一周就可以上蔟,上蔟20天后就能结茧。依据蚕的生长周期,一般蚕农家里既有大蚕也有小蚕,错开蚕结茧的时间,以便保证每个月都能有3批蚕茧接连上市。

    据吴耀国回忆,合水蚕桑刚刚起步时多是抗病性较差的台山蚕和产量较低的木薯蚕,后来经过品种改良,生长周期短、抗病强、质量高的罗定蚕才逐渐在合水普及。不仅是蚕种有优劣之分,蚕房里的蚕蔟也有不少讲究。“现在蚕农大多采用方格蚕蔟,这种蚕蔟的通风性好、上茧率高、蚕茧质量好。”吴耀国告诉记者。

    说到种桑养蚕,桑树也是蚕农重点培育和改良的对象。记者在吴耀国的2亩桑田里看到,将近1米高的桑树枝繁叶茂,这些今年3月才种下的桑树已经可以供桑喂蚕了。“这些桑树都是新品种‘扩青11号’,新种桑树20年之内不需要更新,桑叶产量大、质量好。”吴耀国说,品种改良带来了真正的实惠,现在一亩桑田每年平均能收入1万多元,比以前要多10%左右。合水蚕桑优良的品质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不仅在省内畅销,产品还远销四川、重庆等地。

    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质量优良的合水蚕桑为合水镇赢得了“蚕桑专业镇”的赞誉,然而光靠销售蚕桑很难将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各行各业都在想办法做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合水蚕桑也不能例外。”合水镇相关负责人说,要想把蚕桑当作合水长期致富的“聚宝盆”,必须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目前,合水镇全镇蚕桑产量约为8000吨,其中约90%直接销往外地,这部分产品现在都在合水本地进行分拣、烘干,质量好的蚕茧一吨可以卖到7.5万元。除了产品外销,还有一部分蚕茧会在本地进行抽丝加工。2010年,惠农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开始进行蚕茧抽丝加工并将蚕丝制成蚕丝被,之后又陆续扩大加工规模,2014年,合作社的蚕丝被年产量已经达到2000余床。

    “制作一条5斤重的蚕丝被大约需要成本700元,成品售价至少都有1500元,而且十分畅销。”合作社相关工作人员说,深加工能大大增加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合作社还将进一步扩大抽丝生产规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