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千人千社行动”蚕桑结硕果
 

陕西石泉:“千人千社行动”蚕桑结硕果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5-10-07   |  阅读次数:328次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科技厅《关于开展“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行动(简称“千人千社行动”)的通知》(陕科农发〔2012〕67号)精神,由石泉县科技局牵头组织、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具体实施,于2012年8月,16名蚕桑技术干部与16个蚕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陕西省首席农艺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议书”(合作期限为3年),形成“首席农艺师+蚕桑合作社+蚕农”技术服务体系和推广机制。三年来,“千人千社行动” 通过首席农艺师“一人一社、定向服务”机制,强化蚕桑科技为农服务,取得了“六大”实绩。

是小蚕共育率大幅提升。通过首席农艺师“小蚕共育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培育以花红坪、大阳、青泥涧等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标准化、规模化小蚕共育示范点8处,小蚕共育成功率达100%,其中花红坪蚕桑专业合作社小蚕共育示范点面向全镇蚕农开展小蚕共育业务,使迎丰镇实现小蚕共育全覆盖,全县小蚕共育率由6%提高到31%。

二是基础建设标准化推进。通过首席农艺师“指标到人入户指导服务”机制,共计新建标准桑园1200亩,修建标准蚕室146间、10150㎡,搭建固定养蚕台11680㎡,应用方格簇11万片,推广蚕桑机具450件,并通过标准化建设与省力化技术衔接融合,以大蚕蚕台饲养、熟蚕自动上蔟技术和全年多批次养蚕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

三是养蚕大户集群稳定壮大。通过首席农艺师“养蚕大户培育包抓服务”机制,突出解决蚕桑集约化经营问题、省力化问题和比较效益问题,培育园室配套养蚕示范点18处,培育集约化、规模化和省力化养蚕示范点10处,养蚕大户饲养成功率达99%以上,张种产茧40公斤以上。蚕桑基地呈现“养蚕小户减少、养蚕大户增加、大户支撑发展”的格局,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是蚕桑科技示范有序开展。通过首席农艺师“项目示范辐射带动”机制,蚕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桑树冬春伐和冬季重剪稍隔年冬春伐技术示范、桑园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桑园化学除草技术示范、小蚕一日一回育及二回育技术示范等,在蚕桑合作社辖区养蚕大户顺利开展实施。使各项实用蚕桑技术快速应用,使兴桑养蚕科技含量和蚕农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五是蚕桑资源利用规模发展。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蚕桑循环发展经营模式,迎丰镇火石沟、香炉沟、三官庙三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和饶峰镇三合村桑枝食用菌示范园,以及池河镇草庙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桑园养鸡示范基地相继建成,目前,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和桑园套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蚕桑重要分支产业,三项年产值为农民蚕茧收入的2倍以上,达到了养蚕产茧和资源利用双丰收目的,蚕桑产业呈现“立足养蚕、以长养短、优势互补、互促发展”新常态。

六是蚕桑组织方式逐步转变。 通过蚕桑科技与蚕桑合作组织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蚕桑专业合作社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生产水平。蚕桑合作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纽带桥梁作用、经营主体作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成为引领蚕桑基地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生的重要力量。随着“千人千社行动”的扎实推进,促进了蚕桑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加速了现代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辐射应用,推动了蚕桑产业升级换代和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