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蚕茧收烘管理扎实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健康发展
同志们:
经省商务厅和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研究确定,召开这次全省东桑西移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去年会议以来我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茧丝生产及行业管理工作情况,根据全国蚕茧收烘工作会议精神及商务部、财政部、工商总局有关工作部署,分析面临形势,理清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研究进一步加强蚕茧收烘市场管理,扎实推进东桑西移工程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代表省商务厅和省茧丝办讲几点意见。
一、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
去年全省东桑西移工作会议之后,各有关市县高度重视,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部门协作、龙头带动、县乡联动、规范管理的基本思路,扎实组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努力规范和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茧丝生产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推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东桑西移工作得到各方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省委、省政府将东桑西移工作列入对商务厅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省委赵乐际书记到任不久,即赴安康市蚕桑基地和缫丝龙头企业视察调研。省政府袁纯清省长去年4月到千阳县视察了荣盛茧丝绸有限公司,6月上旬又亲自给商务部前任部长薄熙来同志致函,得到薄部长的及时批示,使我省争取到国家支持蚕茧基地项目在各省份中排名并列第一。赵德全副省长亲自督办落实省人大代表有关东桑西移工作的建议,出席在石泉县召开的全省东桑西移工程现场会并作重要讲话。省政协将民盟关于抓住东桑西移机遇、加快我省蚕桑产业发展的提案列为1号提案,并由石学友副主席率有关单位带案视察调研。
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省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县党政领导的共鸣。商务厅将东桑西移列为商务惠农工程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省财政厅、省发改委除继续从陕南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1000万元外,又在财政预算中增列1000万元用于东桑西移工程。省农业厅、工商局、物价局、纤维检验局等有关部门,在东桑西移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培训、市场秩序整顿等方面,给予了及时有力地支持配合。安康、汉中、榆林等市和主产县(区)纷纷出台了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各基地项目县(区)均建立了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的项目实施协调领导机构,仅平利、汉阴、旬阳、汉滨、略阳等5县(区)采取当地财政补助和捆绑使用相关项目资金370多万元。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陕西日报等省上媒体和有关市、县新闻媒体,对我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重大意义、基本思路、工作目标、政策措施、项目进展与实施效果等,作了多方面的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为我省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推进东桑西移工程的相关制度规范逐步配套完善
省茧丝办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印发了《陕西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省财政厅、商务厅共同研究制定了《陕西省东桑西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筹措、支持方向与重点、项目实施管理、资金效能监管等作了具体规定。为加强和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印发了《陕西省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规范》,针对低产桑园改造和技改研发推广项目的实施验收工作制定了相应规定。为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最近又决定从2008年起,对国家和省上支持建设的蚕桑基地项目县和重大技改项目企业进行跟踪问效,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省茧丝办聘请10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陕西省东桑西移工作专家顾问组,不仅出谋划策,而且参与项目的评审与检查验收。
为建立项目实施的责任落实机制,省商务厅与有关市、县商务主管部门、县(区)政府和项目实施企业签订了责任书,各县(区)政府又与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技术服务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公司在与区政府签订《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又与项目乡镇签订了《发展密植蚕桑基地协议》,与小蚕共育户签订《小蚕共育室建设协议》,与养蚕大户签订《蚕室建设协议》,逐级逐项目落实了实施责任。
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督查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省商务厅对蚕桑基地项目和技改研发推广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分别实行月、季定期检查报告制度,仅2007年内由厅领导带队或茧丝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先后14次深入项目实施县(区)和企业,检查进度情况和质量效果,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公开通报或点名批评进度慢的项目建设单位。项目验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规范标准进行检查,发现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完善。安康市商务局认真履行项目监管职责,不仅坚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入督促检查,而且在项目完成后先行组织全面初验,确保了项目进度与质量。石泉、千阳、紫阳、汉滨、略阳等县(区)还将东桑西移项目的督查列为党委、政府督查工作的重点,对相关部门和乡镇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各项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使我省实施东桑西移工作基本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截止今年3月底,已组织完成2007年度国家支持的汉滨区、平利县、城固县、略阳县、旬阳县、汉阴县等6个蚕茧基地建设项目及配套蚕种场设备改造项目;已全面完成省上支持安排的2006年度5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和5个技改研发推广项目;2007年度省上支持安排的10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安排的19个技改研发推广项目已完成16个;承担的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第七批发展性项目2个,已完成1个。据统计,项目所在16个县(区)共新建和改造良种密植桑园22万多亩,建设专用蚕室和养蚕大棚5.8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小蚕共育室5.6万多平方米,推广方格簇3280多万片,全省有7个蚕种制种单位投入306万元对部分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已完成的技改研发推广项目中,省蚕桑丝绸研究所选育出的“陕桑402”和“陕蚕六号”两个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安康学院桑树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实现了一年内可在4个季节嫁接;千阳县蚕桑站“蚕沙保健枕研制开发”项目和石泉县蚕桑发展局“利用桑枝开发食用菌”项目,扩大了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门路;紫阳、旬阳、岚皋、白河等县烘茧灶改造和平利、汉阴县烘茧机改造项目,既有效提高了烘茧质量和效率,又节约了燃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上述东桑西移项目,国家安排支持资金1240万元,省上安排支持资金3000万元,在已完成项目中,实施企业、事业单位实际投入资金共达7728万元。从总体情况看,一年来所完成东桑西移项目建设任务涉及县域之广,得到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之大,对蚕桑生产基础建设投入财力物力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目前,我省良种密植桑园占到全省现有桑园面积20%以上,加之蚕桑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蚕桑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其中石泉县已建成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区。
(四)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蚕桑产业发展,而且收到多方共盈的社会效果。一是有力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项目区通过按设计标准栽植良桑,相对连片规模化发展,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方格簇营茧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蚕沙、桑枝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种桑养蚕收入明显超过粮、油等农作物。旬阳县广大蚕农已形成“人均一亩桑,快速达小康”、“管好一亩桑,赛过五亩粮”的共识,项目乡镇已凸显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蚕桑发展格局。据估算,一年来实施完成的蚕桑基地项目投产后,可增加安置6.6万人就业,使项目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和农民增收没有“门路”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二是为茧丝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仅6个配套蚕种场改造后,年增加制种能力27万张,可满足近年全省蚕桑产业发展需要。据汉滨区测算,基地项目投产后可年增发蚕种3.03万张,鲜茧产量增加106万公斤,蚕农户均增收1535元;龙头企业可增加干茧原料440吨,实现工业产值3014万元,上缴税金150万元;方格簇的推广可提高干茧上车率10个百分点,使企业吨丝成本降低1.5万元,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项目实施企业落实东桑西移工程补助政策,让蚕农得到实惠,拉近了蚕农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互信履约力,有助于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家和省上支持实施完成的21个蚕桑基地项目,均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汉江上游和关中、陕北黄土高原,规模化的密植桑园建设,不仅绿化了荒山,而且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生态保护作用,有利于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使项目产生独特的政治和生态效应。
(五)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一是鲜茧收购资格管理更趋规范。经过深入调研,结合我省实际,商务厅会同工商局制定了《实施〈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细则》,组织各县(区)编制了茧站布局规划,避免了茧站管理和资格认定工作中的盲目性,并积极鼓励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中做出贡献的缫丝、收烘龙头企业对原有茧站进行整合。经过按程序逐级审查,省商务厅核准认定,为全省575个符合布局规划和规定条件的单位颁发了有效期至2009年底的《陕西省鲜茧收购资格证书》,对每个鲜茧收购单位核定了收购区域,对资格证书实行了编码管理,并及时在政府网站上向社会公告。经过全面的资格认定和证书换发、核发工作,使原有茧站减少了42个,适应蚕桑生产基地发展需要核准新设了70个,收烘企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缫丝生产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原由商务部负责审批的缫丝企业生产经营资格核准事项,去年10月调整为省级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商务厅在核定的生产能力总量控制范围内,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节能环保、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原则,对全省缫丝企业生产经营资格进行了审核,为符合规定条件的14家企业核发了2008年至2009年底的《陕西省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总生产能力为42840绪,其中自动缫丝生产能力占到94.3%,比两年前提高了27.2个百分点,并责令有关单位年内就地报废淘汰3440绪落后的立缫设备。同时,按照与蚕茧原料生产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审核同意在建自动缫丝生产能力5200绪。
三是努力维护茧丝生产秩序。会同省农业厅研究下达了桑蚕种及茧丝生产指导性计划,会同省物价局、工商局合理确定了鲜茧收购中准级指导价,部署了收烘市场检查整顿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并组织到重点市、县督查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东桑西移项目的安排实施,力促理顺收烘体制,并把收烘秩序好坏作为项目评审安排的前提条件。安康市划分茧区,由缫丝企业直接参与鲜茧收购,并强化监督检查,对稳定价格与秩序、确保蚕茧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去年全省鲜茧实际收购平均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秩序好于往年,蚕茧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近年反映问题较多的县(区)市场秩序大大好转。
(六)茧丝生产和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7年,全省投产桑园75万亩,全年发种78.1万张,较上年增加近10万张。尽管遭遇到春季霜冻、夏秋季高温干旱与阴雨洪涝等灾害,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的困难,但由于多数主产区政府高度重视,蚕技部门精心指导,伴随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种桑养蚕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推广,缫丝、收烘企业与蚕农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确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经济机制,加之种桑养蚕比较效益高,蚕农精心管护,蚕茧生产大幅度增长。据省统计局资料,全年蚕茧产量达3.04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实现连年持续快速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按收购综合均价18.54元/公斤计算,为蚕农增收5.64亿元。
缫丝企业经过改制、改组和技术改造,2007年桑蚕丝产量打破徘徊局面,达到2100吨,比上年增加390吨,增长22.8%,也创造了我省历史最好水平。同时,陕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等缫丝企业自营出口实现突破,促使全省2007年蚕丝类产品出口额达到5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5%,其中桑蚕丝出口78吨、179万美元,增长40.3%。
与此同时,茧丝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拓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得到重视和发展。石泉县引进东部企业建设捻丝生产线,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开发床上丝织用品系列产品和桑果醋生产。安康百瑞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高校合作开发蚕蛹高蛋白生物肽产品。城固县张骞丝绸厂从单一厂丝生产转向开发桑棉球加工、丝棉被、蚕沙枕、丝织领带及饰品等系列产品深加工。千阳县蚕桑茧丝副产品开发实现系列化、品牌化,在杨凌农高会上受到青睐。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公司180万米真丝绸生产线项目,已在省发改委立项并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建设。
二、目前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根据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所提供信息,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既有发展机遇,又存在严峻挑战,如何趋利去弊,正确应对,直接关系到东桑西移工程能否按计划深入推进,关系到茧丝绸产业能否持续平稳发展。
(一)出口形势严峻,内销压力增大。以出口外销为主的丝绸产品,受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率调低、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部需求减弱等多重“利空”叠加影响,一向被视为丝绸外销风向标的2月份香港丝绸春季交易会、3月份上海第18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成本上涨压力向国外采购商传导受阻,导致出口订单大量流失,国内茧丝价格走势低迷,与其它大多数以内销为主的农产品因供求关系趋紧引发的涨势背道而驰,短期内如无政策调整,这种状况难有改观。但目前国际市场上高品位生丝仍供不应求,质量较好的蚕茧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从长远看,我们必须苦练内功,多生产优质蚕茧,加速企业技术改造,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开发适合内销的花色品种产品,不断扩大国内市场消费比重。从当前看,应千方百计稳定鲜茧收购价格,合理处理蚕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防止动摇茧丝绸产业发展根基。
(二)蚕桑基地迅速扩大,产业链条急需延伸。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两年来,我省新增优质桑园面积约30万亩,从今年起将陆续投产,蚕茧产量可能持续增加,而加工环节仍基本停留在缫丝上,后道产品主要是丝棉被,且品种单一产量低,缺乏品牌和有规模的专营店,影响我省难以形成真正有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的茧丝绸产业。因此,今后东桑西移专项资金在支持方向与重点上应适当调整,加大对加工环节企业技术改造和后道产业链条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支持开发丝绸产品、创建企业品牌和营销网络。各有关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并从资金、用地、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三)原种场、蚕技人才和病害防控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已成为影响蚕桑业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我省年发蚕种量已接近百万张,没有正规的原种场和足够的原种供应能力,蚕种安全存在很大风险,去年国家茧丝办调研检查组已明确指出,要求重视解决。目前,蚕技部门、企业技术人才缺口大,断档严重,大量非专业人员在岗,产业发展面临技术支撑不足的困境。蚕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最怕的是疫病、虫害蔓延,造成毁灭性打击,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能够应急保障的防控体系。相关部门和单位应从大局出发,同心协力尽快研究解决。
(四)节能环保要求高,企业限期须达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国家环境保护部即将颁布强制执行的《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现有企业在两年内必须达到规定排放限值。国家茧丝办为打造绿色茧丝绸产业,在资格证、准产证管理上将把节能环保是否达标作为行业准入的一项硬条件,并在第8批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安排上,将丝绸工业企业节能减排项目列为重点予以资助。目前,我省收烘企业大多数还使用烧柴费煤的731型推进式茧灶,缫丝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基本未配备,据了解配备一套能达标的污水处理设备要投资250万元左右,在企业连年支持基地建设投资较大,去年普遍经营亏损的情况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大势所趋,相关企业必须狠下决心,抓紧时机,尽快改造达标。从今年起,省上支持项目将适当向这方面倾斜。
三、今年推进东桑西移工程的主要工作
做好今年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要认真研读商务部、财政部和省商务厅、财政厅及省茧丝办的相关文件规定,继续贯彻去年会议精神,包括坚持自愿申报项目、择优推荐安排、重点培育以缫丝加工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以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主导组织实施、按规范标准和“三个不低于”原则检查验收等,结合今年实际和专家顾问座谈会反映意见,着力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稳步推进蚕桑基地建设。在继续巩固、完善、提高已建成蚕桑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和企业申报国家支持项目,如推荐后未获国家批准的优先安排为省上支持项目。年内省上支持建设蚕桑基地项目5至7个,并对已按时限质量要求完成国家项目的给予优先考虑,对遵规守法、认真执行茧丝绸市场监测报表制度的企业和收烘市场秩序管理好的县(区)优先考虑。今后蚕桑基地项目安排要从有利于形成基础稳固、具备适当规模优势出发,不搞区域平衡,并在基地建设中突出抓好强村大户,发展规模化种桑养蚕,推行规范化管理技术,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效益。桑园建设要积极推广平利县、千阳县宽窄行套种矮杆作物的方式,以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益。
第二,积极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重点支持现有缫丝加工企业淘汰落后的立缫设备,更新自动缫,安装能达标的生产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设备。对宝鸡华裕丝绸实业有限公司现有2640绪ZD-681型立缫机,石泉县永宏丝业有限公司现有800绪不明型号立缫机,分别责成宝鸡市商务局和安康市经委在2008年内监督就地报废处理,处理结果书面报告省商务厅;支持行业管理体制健全、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基础较好,收烘市场秩序规范,收烘网点规划布局合理,产权关系明晰的县(区)和龙头企业,在平原川道集中产区安装具有规模效益的成套热风循环烘茧机械,在山区丘陵地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旧式烘茧灶,推广安装安康干燥设备研究所获得国家专利的环保节能型烘茧灶。力争两到三年内,使全省所有烘茧设备都达到节能降耗高效的要求,所有缫丝企业都达到国家节能减排的强制标准,并在下一轮核准换发鲜茧收购资格证和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时作为重要条件。
第三,大力促进茧丝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推动蚕桑基地县和现有企业与东部茧丝绸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后道深精加工产业链条;与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桑蚕茧丝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创造更大的附加值,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同时,注意防止茧丝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缫丝企业整体改造生产5A级以上高档丝设备,努力实现缫丝生产过程的电子自动监控。
第四,加强企业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对具有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厂丝、丝绸服装、服饰、家居内衣、床上用品、工艺品为主的自主品牌创建推广上给予支持,对在设区市以上城市繁华地段、购物中心、商业区等地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专营店给予场地费用资助,对缫丝企业年度内自营出口超百万美元的企业在技改项目安排上给予照顾。
第五,落实责任解决行业发展“瓶颈”问题。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分工和发挥各自优势的原则,省茧丝办建议:请省农业厅通盘研究,协调有关方面,论证确定原种场建设问题,必要时省茧丝办给予积极配合,争取相关方面支持;请省蚕桑技术工作站牵头,抓紧制定建立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完成,为蚕桑和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委托安康学院牵头,重点抓好蚕桑产业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其中县乡在岗蚕技人员的短期培训,从省级项目安排上给予适当支持。
第六,严格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各市(区)要认真负责把好项目初验关,确保省级验收一次通过。项目验收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年度实施规范确定的程序、方法与标准进行检查对照,并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对经验收达不到标准,且限期完善补建后验收仍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拨付支持资金,并取消3年内申报项目资格。技改研发推广项目,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用于购置看得见、摸得着、便于检查的仪器设备,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投入达不到规定比例的也不能验收通过。开展项目绩效调查评价,是为改进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提供依据,有关市、县商务部门和企业必须实事求是,按时、全面、真实、准确地填报各项调查统计指标,确保数据质量,发现弄虚作假或拒报的,不再安排后续项目。
四、切实加强蚕茧收烘市场管理
在东桑西移工程深入推进,茧丝市场价格因出口受阻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加强蚕茧收烘市场管理,工作难度大,也关系重大,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突出重点强化监督检查。
一是在价格秩序管理上,继续坚持鲜茧收购实行省级政府指导价管理办法,各市、县要在指导价浮动范围内加强与周边地区价格的协商和衔接,保持毗邻地区价格水平的基本平衡;各茧站在收购过程中必须张榜公布收购等级价格,并据实开票,接受监督。对肆意超出指导价浮动范围、特别是有意压级压价等违规行为,作为重点查处。
二是国家和省上支持建设的蚕桑基地县,商务(茧丝)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理顺鲜茧收烘体制,在一个县域内原则上由一家龙头企业负责收购鲜茧,并妥善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原有茧站之间的关系,教育龙头企业识大体、顾大局,着眼于长远利益,认真兑现与蚕农所签产销合同和蚕茧收购保护价,不能拒收或限收质量合格的鲜茧,不能打白条收购,更不得故意压低价格,伤害蚕农利益,挫伤其继续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督促列入茧丝绸市场监测单位按时准确上报鲜茧收购数据,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在市场准入管理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依法严格把关,凡无省商务厅今年初审核换发或对新设茧站核准颁发的《陕西省鲜茧收购资格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不能登记注册为鲜茧收购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蚕桑协会等组织也不能无资格证擅自收烘鲜茧,个别地方过去给予登记注册的,必须在春茧收购前纠正注销。对相关部门执法检查和监督审核中通知取消鲜茧收购资格的,要责令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对拒不办理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坚决把不合格的收购主体清除出蚕茧收购市场。
四是在蚕茧质量管理上,要督促所有茧站配足并应用必要的收烘检测仪器和衡器,严禁用手估目测方法验级定等,严禁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统茧等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认真贯彻“优质优价、质价相符”的收购原则,坚决查处使用烟炉、土坑烘茧和掺杂使假、以次充优的违规行为,防止误导农民、破坏蚕茧资源和扰乱收购秩序。
五是在执法检查上,各县(区)相关部门要联合行动,开展全面检查,重点查处取缔无证从事鲜茧收购的违法经营行为,查处取缔收购毛脚茧的质量违法行为,查处纠正借机乱收费、加重蚕农和企业负担的行为。各设区市商务(茧丝)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对辖区内收购秩序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单位进行重点抽查。省级相关部门在必要时开展督查,对查处不力的追究责任。
同志们,今年实施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加强蚕茧收烘市场管理的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确保我省茧丝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