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东桑西移下的桐乡蚕桑产业突围之路
[图文]东桑西移下的桐乡蚕桑产业突围之路
来源:杭州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8-14 | 阅读次数:282次
桐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始养蚕织丝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蚕桑生产重点产区。然而,桐乡的蚕桑产业却面临逐年萎缩的现状。
在此背景下,桐乡的养蚕种桑产业跳出传统农业领域,开始迈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桑叶蕴含绿色“黄金”
一次偶然机会,让沈卫星发现了桑叶中的“黄金”。
沈卫星原本在桐乡经营一家家纺企业。6年前,他在梧桐街道新玄村流转了58亩土地,开始种桑养蚕,用来制造蚕丝被。
闲暇之余,沈卫星会取桑芽泡茶,他翻阅资料发现,原来桑叶内含有一种生物碱,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当时想着桑叶有这么多功效,就加工一点自己品尝。”沈卫星开始研发桑叶的加工工艺,去除了其中的苦涩味,做成的桑叶茶不但自己喝,还送给亲朋好友喝。
“后来许多朋友告诉我,喝了这个茶,他们的血脂指标好了许多。”沈卫星敏锐地感觉到,桑叶里面有商机。
现在,沈卫星生产的桑芽茶都会被抢购一空,“我们卖每斤100元,且都预订一空。”除了桑芽茶外,沈卫星还研发了桑叶面、桑干菜等多种桑叶加工而的食物,还利用桑椹酿酒。
“原来只想着蚕丝被,没想到产业越做越宽。”沈卫星说。
小蚕茧里有大民俗
在蚕农手里,蚕茧可以拉成丝。而在画家那里,蚕茧就是一块圆圆的画布。
桐乡凤鸣高级中学有一位“蚕茧老师”陈建清。他能在蚕茧上绘制美丽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等图案。这些蚕茧经过他的特别处理,可以保存八九年。
为了推广茧画,凤鸣高中专门开设了蚕茧画的兴趣课程,陈建清悉心辅导。
如今,江南茧画成为桐乡的一项特色工艺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高杆船技”是桐乡蚕桑民俗文化中重要的一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011年,“高杆船技”成功列入国遗名录。
“近年来,我们保护独树一帜的蚕乡、水乡文化,包括陆上训练基地和水上高杆船技展演基地,还邀请该项目传承人屠荣祥、屠松根、屠桂松等带徒授艺。”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利民表示。
2013年底,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外开放,馆内运用实物、图片、场景再现、音像资料及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现了桐乡养蚕的历史脉络,成为桐乡桑蚕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集中养殖或为方向
养蚕曾经是桐乡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养蚕业和许多传统农业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记者从农经部门了解到,今年桐乡春蚕发放蚕种97854张,同比减少13460张,减少13.8%,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国家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桐乡许多桑树种植基地转移到了四川、云南等地。
养蚕业也向着集中养殖的方向发展,倪建根是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的养蚕大户。几年前,倪建根开始为周边900多户农户提供代养小蚕的服务。“现在只有村里的老人在养蚕了,单家单户养蚕收入太低。”他购置5台切桑机,通过自动化养蚕提高收益。
沈卫星还将他流转的土地做成了“沈莉高农业观光园”,建成了蚕桑文化馆,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结合。
“桐乡的城镇化速度加速发展,劳动成本不断提升,促使桑蚕产业要转型发展。”桐乡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桐乡促进养蚕业健康发展之外,逐步发展桑园立体种养、文化旅游、延伸产品开发等多种经营活动,使蚕桑产业迈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