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宁南:丝绸生产新思路——生态养殖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7-09
| 阅读次数:260次
四川省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南充丝绸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居于金沙江边的宁南,伴随着河谷的干热气候,时下已经入夏。江畔层次分明绵延数公里的万亩桑田长势正旺,碧绿喜人,除了防沙固土外,满树的桑叶将为夏蚕提供充足的“食材”。
宁南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打生态牌,从2006年开始,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在桑树林中被全面推广。宁南人第一次探索将土地规划为数条宽窄行,窄行种植桑树,宽行则套种黄豆、花生、土豆等低竿经济作物。十年后,这种宽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栽桑模式被桑农们称为“6215”。
“按照‘6215’模式,每亩地的桑叶可养蚕4张,按每张蚕2000元计算,可收入8000元。同时,套种的其他经济作物每亩可收7000元左右。这样。每亩土地的经济效益便可达1.5万元以上。”李兴盛介绍道。
事实上,桑树还创造着另一种更为直接的经济效应。桑叶助推蚕业发展,“好桑养好蚕”,同时,桑叶茶及桑葚饮品也被研发面市。在宁南,蚕桑养殖户严世友就是“蚕”、“桑”致富的一个典型样本。2014年,通过套种的土豆、玉米等农作物,其收入就达20多万元。而养蚕收入则更为可观。
去年,严世友开始了蚕桑养殖,县蚕业局为他修建了1300余平米的养殖厂房,在自己投入20万启动资金后,办起了家庭农场,聘请了几名养殖工人开启了自己的致富路。一年下来,蚕茧收入近40万元,成了响当当的养蚕状元户。
而据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养蚕区域已遍布宁南25个乡镇,带动2.5万户10万人从事蚕桑生产。全县养蚕达27.23万张,产茧25万担,农户售茧收入4.43亿元,户平均输入达1.7万元。
因为出色的高品质,宁南优质丝从大凉山销往全国,同时远销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的生丝供应地。全县茧丝及相关产业突破28亿元。
金沙江畔的宁南依靠蚕桑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