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涉蚕部门、各镇党委政府积极应对茧丝价格低位运行逆势,坚定发展蚕桑信心,谋划制定《石泉县2015年蚕桑产业建设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方案抓落实,上半年蚕桑产业工作呈现七大亮点。
1、组织宣传工作到位。先后召开了全县2015年鲜茧收购价格议定座谈会,确定了鲜茧保护价;召开了全县2015年度蚕桑生产会议, 会上表彰2014年蚕桑生产先进典型64名。举办了“弘扬蚕桑文化、再铸产业辉煌”为主题的“石泉县第二届‘开蚕门’文艺汇演活动”,组织部分养蚕大户观看;组团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宣传推介突出了“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等地域特色品牌;举行了《石泉蚕乡故事》首发式。全市蚕桑技术培训工程在石泉成功主办六期, 并学习参观石泉标准化蚕桑科技示范点,其中,石泉学员二期,共计培育养蚕大户140余人和涉蚕干部80人次。特别是县人大对蚕桑产业视察,提出要坚持发展传统优势蚕桑产业不动摇的定位,进一步统一了干群思想认识,提振了发展蚕桑信心,强调了发展现代蚕桑方向。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和多位专家及省市业务主管部门领导相继莅临石泉视察调研,为蚕桑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2、资金扶持定位准确。一是继续实行蚕种补贴政策,县财政按照30元/张标准予以补贴,蚕农购买蚕种30元/张,补贴县蚕种场10元/张,并实行蚕种装盒增量县财政补贴,菁松×皓月每盒增量16%,两广二号每盒增量32%。二是争取国家蚕桑基地项目资金70万元,捆绑用于养蚕台搭建、小蚕共育、蚕桑机械应用、标准示范桑园建设和蚕桑科技推广等关键环节奖补,以奖补促发展,有效地激发了、稳定了蚕农发展蚕桑热情和信心。三是亚行贷款林业(蚕桑)生态项目计划资金300万元,用于迎丰、中池、池河、云雾山等镇项目村农户的桑园建设和固定养蚕台搭建,促进了蚕桑重点镇的产业基础建设和持续发展。
3、重点建设如期推进。蚕桑基地“五项”建设全面推进,搭建养蚕台72户,面积5800㎡;春蚕开展小蚕共育4200张;推广蚕桑机械267件;培训蚕农1.3万人次,培训技术骨干120人次;管理桑园5.6万亩,低产桑园改造任务8800亩完成。蚕桑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明星现代农业园区的大阳蚕桑园区精品化提升,中池镇和花红坪蚕桑产业园区规范中壮大,各项建设按照《石泉县2015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推进。
4、技术服务深入扎实。整合县蚕桑中心和县蚕种场的技术力量,以养蚕大户培育、小蚕集中共育、蚕茧收烘驻站和职业蚕农培训为抓手,对全县年养蚕10张以上的3000个养蚕大户,实行“一人多户、定向服务”包抓培育,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新培育年养蚕20张以上大户90户工作扎实有效,养蚕大户集群基本稳定;对全县10处规模化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点,实行“一人一点、全程服务”负责技术,迎丰镇实现小蚕共育全覆盖,平均张产茧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公斤;对全县21个蚕茧收烘站,实行“一人一站、驻站服务”指导监督,面对面服务于蚕农,监督蚕茧合同价格执行;通过开展蚕桑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职业蚕农培训和蚕桑技术全员培训工程,加速着现代省力节本蚕桑技术的普及应用。在科技转化和支撑下,使全县平均春蚕张种产茧量达45.8公斤,创历史新高。
5、风险保障效果明显。继续实行蚕茧订单生产合同、推行蚕茧收购议价机制和执行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全县春茧收购均价37.04元/公斤,农民蚕茧收入3600万元,春茧均价位居全市第一、全国前位,在蚕桑产业逆势背景下,为增强蚕农信心、保障养蚕效益、促进蚕桑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天成丝业、天新丝绸公司继续在全县蚕区遴选400个养蚕大户,按30元/张标准予以扶持,其稳定大户、激励养蚕和彰显龙头效果良好。
6、资源利用持续向好。桑园林下养鸡势头强劲,桑园养鸡120万只,散养鸡、土鸡蛋市场供不应求。桑枝食用菌稳步发展,栽培食用菌860万袋,食用菌大户、示范园和食用菌合作社成为生产主体,桑枝资源利用和栎类资源利用与保护协调发展。桑园套种科学推进,共计1.7万亩,形成“因园制宜、品种合理、规模适度、适销对路”的新格局。桑禽、桑菌、桑套规模化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7、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由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等联合实施的“陕南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于2015年2月8日,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拓宽了蚕桑集约发展、循环增效之路。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