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江苏震泽:专注一根丝 做精一根丝 做美一根丝
[图文]江苏震泽:专注一根丝 做精一根丝 做美一根丝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7-08 | 阅读次数:270次
近距离观看可爱的蚕宝宝,让小朋友惊喜万分
太湖雪美丽的蚕娘正在展示丝绸之韵
传统的剥棉兜技艺让这名韩国姑娘着迷
在美食节上各式江南美食琳琅满目,传统糕点师正在为大家现场展示桑叶糕的制作工艺
在桑园内,孩子们看到大串的桑葚兴奋不已,开心地采摘起来
禹迹桥下的慈云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唢呐队、企业队、生肖队、大头娃娃与河蚌花船队热热闹闹地巡街,为蚕花娘娘神祈福。
“举办‘蚕花节’,就是要让蚕丝的魂、蚕丝的根扎得更深。”说起蚕丝,震泽镇党委书记陆斌如数家珍。
这几年,震泽围绕“蚕丝古镇”这个定位来发展,原来我们提出“文商旅”融合,现在我们又加了个“农”,将种桑养蚕拉进来,“文商旅农”融合发展古镇产业,发挥更多叠加效应。
举办蚕花节,也是留住震泽丝绸文化之根的方式。震泽丝绸文化历史的符号能不能重塑?去年震泽蚕花节于5月1日举办,并于当天开展了发蚕宝宝活动,今年放在5月中下旬,期间开展了绕柴龙活动,春蚕宝宝已经养的很大了,开始吐丝了,不到一个月,就是一个生命的诞生,一个生命的成长。
成功举办蚕花节说明,震泽丝绸文化的根还在,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蚕花节现场,除了蚕娘拉丝绵、丝绸品牌企业巡街展示等,还有“绕柴龙”比赛,柴龙是蚕结茧的场所,过去家家户户都要绕上一大堆。这些活动勾起了很多人的丝绸情结,村里的一些阿姨们既是来参演,又是来体验的,既熟悉又陌生。这是一种民俗文化真实状态,把文化的记忆留在身边。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来看,热闹异常。我们也希望通过活动,唤醒人们美好的蚕丝记忆。
如何让更多的农民肯养蚕、会养蚕?现在吴江区正在酝酿政策,给蚕农以不低于优质水稻的补偿政策。震泽历史上曾经有3万亩桑地,现在不到5000亩。蚕花节上,震泽镇政府和“太湖雪”签署蚕桑科技农业园项目,就是想通过政策扶持、经济杠杆,发挥企业积极性,组织更多农户来养蚕。
另外,我们启动的是农业生态园,也就是长漾湿地公园。吴江区和震泽镇已经给予这个湿地公园政策补助,还比如给予长漾周边的齐心村、金星村、众安桥村、三扇村、勤幸村五个村每年80万的生态补助。原来我们对于每个村都有经济收入的考核,现在我们不主张村村冒烟,要腾退闲置、低效产出的基础上,优化村里的布局。
震泽丝绸产业,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每一种产品都像珍珠项链上的珍珠。有人养蚕,有人做丝,有人做被子做衣服,有企业做丝绸文化产品如真丝画、有人培育蚕蛹虫草,现在连蚕沙(注:就是蚕屎)都做成产品。蚕沙,《本草纲目》就记载有保健功能,慈云的蚕沙枕头,每个枕头上嵌入几百克经过消毒清洗的蚕沙,就是上好的生态保健产品。
震泽丝绸业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关键是“专注一根丝,做精一根丝,做美一根丝”,企业都有浓郁的丝绸情结,多年来,没有一个企业跨界的,做做丝绸,就去玩玩其他产业的,都很专注。原因可能有三点:丝绸产业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丝绸产业给了他舒适的工作环境;像蚕一样,辛勤而低调,心态比较平,没有急躁、暴富的心理,体会到的是环保,健康的元素。
所以,震泽因丝绸而荣。“中国蚕丝之乡”等与丝绸产业链相关的“国”字号荣誉达到7个,“江苏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江苏省区域名牌”等“省”字招牌也都令人瞩目。目前拥有100多家丝绸类企业,形成5朵金花领头、5朵小花跟进的格局,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级商标8个、苏州名牌20多个。在产业链上,形成了养蚕、抽丝、生产、经营、服务的产业链,全年蚕丝被生产总量达300万条,蚕丝床上用品100多万套,在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建有专卖店,产品远销欧美、日韩、澳大利亚等地,连续3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更为震泽带来了新机遇。震泽提出了“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的发展思路,把“丝绸之路”融入了一产、二产、三产中去。震泽的产业融于“一根蚕丝”——融入一产,就是要让更多的土地资源种桑树;融入二产就是做精做美一根工业蚕丝,做出更多的产品;发展三产就是做好一根“文化丝”,传承与发展蚕丝文化,提升旅游服务业。
我们鼓励有实力的丝绸企业参与做生态农业这篇文章,“太湖雪”为何愿意做蚕桑科技农业园?更多的考虑是更接地气,将文化这根丝拉得更长。根扎得越深,文化创意越强。企业越来越会达成共识——发展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活、生产、生态的融合发展。只要我们保持淘汰污染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力度不变。坚持下去,震泽留下的桑地就越多,蚕宝宝生存的环境就越好,把一个“美丽震泽”留给老百姓的目标才能实现。
国际丝绸市场的形势依然严峻,但震泽的“五朵金花”以及不断崛起的“小花”,形成了抱团发展、蓬勃发展的态势。丝绸产业看似低门槛,实质上是个高难度的产业。看看每个人都能做,办个丝绵厂,但打造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做丝绸产品都是长线投资,就像培育自己的小孩一样,产品的生产到销售、单一到丰富都是个过程。每个做丝绸的人都很珍惜这份情感。之所以说门槛低,从厂里去看好像没有什么机器,就是人。有的话就是政府的质量检测机器,看似很单薄、低端,但抓的是标准,是质量,是品牌。还有就是一些深度加工机械,比如丝立方的电脑印花机等。这些年,丝绸企业形成共识,只有创新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你到这些企业看看,管理、产品线和销售方式都在谋求创新。今年以来,各企业更是增加电商、电视直销的力度,慈云今年1月到4月开票额同比增长128%,太湖雪等企业还在谋求跨境电商营销,增幅还在攀升。
“如何把一根丝做到极致,这不仅要完善于产业,深根于土地,更要绽放于文化之中;这就是我们美丽震泽的发展目标。”陆斌说。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