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四川南充:产销结合 带动绸都蚕桑业发展
[图文]四川南充:产销结合 带动绸都蚕桑业发展
来源:华西都市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7-03 | 阅读次数:170次
丝绸工人正在工作
老式纺织机见证了丝绸业的兴衰
近 10 年来,南充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展蚕桑产业,如何让蚕桑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做出贡献,是当代蚕桑科技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蚕桑产业要想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有所突破,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蚕桑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如何提高蚕桑养殖业经济效益?是南充重振绸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状
劳动力转移致产量下降
南充是四川省农业厅规划的全省蚕桑四大优势产区之一,蚕桑是南充传统优势产业,更是民生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南充共有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63家,果桑加工龙头企业4家,2014年丝绸工业产值252.5亿元,利润8.6亿元,入库税金2.3亿元,丝纺服装出口2.75亿美元。
“光从数据上来看,南充蚕桑业发展还比较可观。”南充蚕业管理总站站长毛业炀告诉记者,目前,南充共有桑园面积99万亩,每年生产蚕茧可达1500万公斤,但与10年前相比,仍呈下降趋势。
是什么原因导致南充蚕茧产量下降?毛业炀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南充蚕农户减少了近10万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蚕桑‘百万工程’,蚕桑业情况才稍有好转,但情况仍不容乐观。”毛业炀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人纷纷转移到沿海地区打工。“蚕农弃桑不养 ,桑园大量荒芜,从而导致南充蚕茧产量急速下降。”
问题
产销模式存在发展瓶颈
除了蚕农弃桑不养,南充蚕桑业在发展过程还存在哪些问题?毛业炀认为,南充地理条件、蚕桑生产与收购之间的矛盾以及蚕桑养殖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受土地资源条件、农村劳动力现状等因素影响,南充蚕桑生产一直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无论是基地规模还是户营规模都明显偏小。”毛业炀说,南充蚕桑养殖每年只能进行3次,而广西地区每年能生产8—12次,相比之下,产值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过大。近几年,蚕桑产业虽然通过桑园流转开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受劳动力、资金的制约,无法实现大面积普及。
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来支撑,虽然建立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但现实与技术推广需要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南充蚕桑产业在桑、蚕品种的研发上,桑园机械化收获、省力化自动化养蚕以及蚕桑综合开发上,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没有大的技术进步。
对策
产销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发展南充蚕桑产业?毛业炀认为,加强蚕桑的综合开发,从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集养殖、副产品开发、旅游等一体化的综合道路。
“今年,南充正掀起一股果桑种植的潮热。”毛业炀说,果桑种植能达到6千—1万元/亩的收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同时结合果桑采摘、采桑养蚕、蚕家乐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大幅提高蚕桑综合效益。
同时,南充还可以中国绸都为依托,着力打造“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培育以蚕桑丝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示范园、文化小镇,打造蚕丝历史文化、专题旅游项目。
“蚕桑业发展不能只依靠转型,技术开发、发展模式、政策支持都要出力。实现产销一体化,才能带动蚕桑业的发展。”毛业炀说,光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对南充蚕桑业发展帮助不大,还要提高南充蚕桑企业的反哺能力。“此外,相关部门应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的要求,从政策上、项目上、资金对蚕桑产业主体进行扶持,最终实现蚕茧加工增值,反哺蚕农,带领农民发展蚕桑。”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