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淳安蚕桑产业“突围之路”
[图文]淳安蚕桑产业“突围之路”
来源:杭州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6-17
| 阅读次数:265次
淳安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是浙江省蚕茧重点产区。作为淳安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过去十年,仅蚕茧收购一项就支付蚕农现金23.2亿元,对纯农的增收作用十分明显。
截至目前,淳安的优质蚕茧比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优质茧基地,也是目前全省蚕茧质量最好的地区。
然而,另一个事实却是,在2008年蚕茧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已连续7年持续下滑,年降幅10%以上,2015年春茧产量比去年同期更是下降了15%,传统蚕桑产业面临严峻萎缩之势。
现状:毁桑弃养,传统优势产业正日渐式微
2015年5月28日,是汾口蚕茧管理总站春茧收购的日子,站长邵国昌也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一天。
尽管和往年差不多,天还没亮,蚕茧总站的院子里就已经是热闹非凡,但邵国昌心里却很清楚,今年的春茧产量下降已成定局。
“我们站里管辖的3个乡镇,前期发种量就比去年减少了24%,其中,中洲镇下降了45%,今年他们估计最多只有300担茧了。”邵国昌说,中洲镇最高时全年有6000多张蚕种,4000多担茧,今年春茧却只有少得可怜的209张蚕种。
根据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县投产桑园面积9万亩,全年蚕种饲养量20.3万张,养蚕户数2.8万户,而到了2014年,全县桑园面积缩减到7.1万亩,蚕种饲养量和养蚕户数减少了一半左右。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从抽样调查情况分析,目前淳安蚕桑生产从业人员,年龄51岁以上的占66.9%,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90.8%。这种蚕桑生产“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的日趋明显,蚕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年富力强且有文化的农民则大量涌向二、三产业,蚕桑产业已呈兼业化的副业型。
“如果没有‘十天养蚕法’,那么养蚕的人会更少。”姜家镇蚕茧管理总站副站长姚仙岭的语气相当肯定。
所谓的“十天养蚕法”,是指小蚕和大蚕进行分开饲养,小蚕由村里的养蚕能手集中饲养至四龄再出售给蚕农,一般农户只养大蚕,每期蚕在蚕农自己家中饲养时间仅十天左右。这项由淳安首创的养蚕新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小蚕饲养缺技术、缺设施及劳力不足等实际问题,而且还改变了蚕农全龄饲养的传统模式,被当做是蚕桑生产模式的重大突破。
姚仙岭现在具体负责一家“十天养蚕法”示范点,周边24个行政村蚕农拿到家中饲养的大蚕,都由这个示范点提供。今年春蚕季总共有300户蚕农,仅407张蚕种。
颇让人尴尬的是,这家示范点所在的洪家村,紧挨着的是淳安前些年最有名气的两个千亩连片桑园之一,只不过原先一眼望不到边的桑园,早已被“插花”失去了形状,剩下面积不多的桑田,毁桑弃养已是不争的事实。
“养蚕户和养蚕张数每年在减少,蚕桑产业的规模是越来越小了。”站在去年才新建好的示范点院子里,姚仙岭望着不远处稀稀落落的桑田,忧心忡忡地说道。
困局:产业萎缩,蚕农的收益难得市场回应
“大田种桑养蚕富了咱们村”。2001年,威坪镇青春村响应政府号召,实施“大田革命”退粮种桑,与四个相邻村连片发展,建成淳安县第一个千亩蚕桑示范园区,青春村也由此走上了养蚕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