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川南蚕桑大镇特色产业链独具特色
 

川南蚕桑大镇特色产业链独具特色

来源:国际在线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6-10   |  阅读次数:210次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报道:漫山遍野茂盛的桑树,在夏阳照耀下翠绿发亮,村民们身背竹篓采摘桑叶。川南富顺县边远的飞龙镇,积极探索推广蚕桑产业链,桑叶养蚕、桑枝种菇、桑葚酿酒、桑下放鹅,创造性地走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桑叶养蚕 

    人均纯收2000元 

    8日上午,记者来到飞龙镇促进村蚕桑专业合作社小蚕共育室,村民们正在进行春二季小蚕收蚁作业。社长韦从彬介绍,合作社自2011年成立以来,采取合作社加农户的方式,向500多名社员提供技术和销售一条龙服务,提高了村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和收入。仅今年春一季全村就卖了280张蚕,每张收入1380元。全村每年可以养5季蚕,全年养蚕超过2000张,出售蚕茧加上育种,总收入250多万元。

    “只要看到到处都有桑树房,肯定就是到了我们飞龙镇的地盘了。”镇党委书记熊恒义同记者在桑园里边走边聊。该镇具有悠久的养蚕历史,一直是川南有名的蚕桑大镇。近年来,镇上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以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标准化桑园和小蚕共育室、室外大蚕棚、桑园作业道等养蚕基础设施,动员引导更多村民积极发展养蚕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镇桑园面积达1.3万亩,养蚕农户3000余户,养蚕总量超过1.1万张,农民养蚕人均收纯收入达到2000元。随着桑树投产量和养蚕量的逐步增加,预计今年全镇农民收入将增长10%以上。 

    桑枝种菇 

    人平增收1500元 

    在该镇新胜村,记者看到农户房屋边堆着桑树干枝条。“这些很有用哟。”镇蚕桑专合社社长张发贵说,该镇变废为宝,用桑枝通过特殊工艺粉碎、消毒、发酵,培育出平菇、鸡腿菇、杏鲍菇、香菇,走向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据悉,全镇桑枝产量至少在800吨以上,过去村民一部分拿来做生活燃料,很大部分就到处丢弃腐烂了,造成环境污染。烧了丢了太可惜,卖给纸厂价格低、运输费高,不划算。因此,该镇与四川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引进设备和技术,利用桑枝有机质含量高、适合生产食用菌的特点,建立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目前,平均每年可以产菌袋400万个,平均每袋产菇2公斤,总产量可达800万公斤。按目前市场价计算,总产值可达5000万元。仅桑枝食用菌一项就为全镇3.8万人人平增收1500元左右。

    桑葚酿酒 

    总产值500万元 

    来到该镇蜂窝村3组,村民刘宗泉在给小蚕撒喂桑叶。“我们靠蚕桑这个产业,不仅卖蚕茧、卖食用菌,还可以卖桑葚酒。”看到记者有些不解,他连忙从屋里倒了一小杯有点像葡萄酒颜色的酒来,记者品尝后感觉味道不错。“这个酒除了我们本地人喜欢喝,外地很多人也很喜欢喝。喝了对人身体很好,多喝点嘛!”刘宗泉说。

    近年来,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桑葚酒,批量酿造投放市场,并确定为镇政府和富顺县总商会云南、北京商会的接待用酒。目前,全镇每年桑葚酒产量近50吨,总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

    桑下放鹅 

    每年总收入1亿元 

    嘎嘎嘎、嘎嘎嘎……在该镇真觉村16组,白鹅养殖大户王义海的池塘里,500多只分别有7、8斤大的肉鹅在水面上嬉戏打闹。

    “我们依托镇白鹅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林下种草养鹅。”镇长林涌告诉记者,该镇充分发挥已注册的‘富飞’牌白鹅商标的品牌效应,采取统一购苗、统一育雏、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的措施,向养殖户免费提供草种和养殖技术培训,对购进鹅苗按每只3-5元进行补助,对修建圈舍按2000-5000元进行补贴,有力促进了全镇农户养殖白鹅的积极性。同时,与外地农副产品园区企业对接,利用冬季桑园空闲种植榨菜500余亩,除卖榨菜外,榨菜叶还用来饲养白鹅,产业链得到充分延伸。桑园林下养殖白鹅年出栏150万只,年收入1.1亿元以上。

    镇长林涌还告诉记者,已形成产业链的蚕桑产业,成为了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今年全镇农民在蚕桑产业上的收入将比去年增加900元左右。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