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南通海安探索“家庭农场”养蚕模式 提高行业集约化水平
[图文]南通海安探索“家庭农场”养蚕模式 提高行业集约化水平
来源:江海明珠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6-09 | 阅读次数:202次
近日,我市蚕茧主要产区各茧站相继开秤收购春茧。今天,市商务局会同市工商、物价局、市茧丝绸协会,组成联合督查组,先后赴海安、如东等地开展春茧收烘工作督查。
上午10点多,如东县拼南村村民蔡宋兵骑着三轮车,赶了20多里路,来到拼茶镇上的晓星缫丝有限公司,把自己养殖的蚕茧卖了个好价钱。按照每公斤41元的收购价,蔡宋兵总共卖出了8000多元。
在晓星缫丝有限公司车间内,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将收购来的春茧进行分拣、过秤。据了解,这几天,该企业已经收购了近10万公斤蚕茧,但是,对于今年的收购量,公司生产车间主任陆晓萍显然并不那么满意。她告诉记者,本月底缫丝车间即将生产白厂丝,但是目前的原材料仅能维持2个月。
同样的问题还困扰着如东佰依茧丝绸有限公司。企业经理薛和新说,目前他们每公斤蚕茧的价格已经开到了40元到42元,但是市场缺口还是不小。
市场供应短缺,盈利空间被压缩,那么,我市茧丝绸行业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海安鑫源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经营,在逆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在海安县海北茧站,这里则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仓库里到处堆满了蚕茧,足有半人高。机器、工人正全负荷运转。中国茧丝绸协会副会长、鑫源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呈平介绍,他们通过与8.5万户蚕农签订“订单”的方式,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储呈平说:“明确了老百姓栽桑养蚕的技术服务,都由我们集团承担。生产技术指导我们有335个专业技术人员,合同上老百姓生产的蚕茧我们明确收购,行情好的时候我们收购价格高于周边。行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户收益不低于海安县其他农作物的收益,所以老百姓有‘定心丸’,像今年化蛹茧收购价格在45到46元一公斤,而且缫丝企业在加工后收益还有每公斤不低于1块钱的补助。”
储呈平介绍,根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22万亩桑园,春蚕发种量18万8000张,比去年减少5万多张。而随着年轻劳动力逐年流出,蚕农减少已是大势所趋,为此,今年他们正逐步探索“家庭农场”的模式,进一步提高桑蚕养殖的集约化水平,提高蚕茧质量。储呈平透露,未来三年内,他们将在全县发展300家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进一步提升蚕茧质量,提高茧丝绸产品的附加值。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