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四川南充:探索新途径 打造名副其实“中国绸都”
 

四川南充:探索新途径 打造名副其实“中国绸都”

来源:南充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6-09   |  阅读次数:285次

近日,省政府制定“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支持川丝抱团“出海”,鼓励南充等川东北地区发挥丝绸外向型产业优势,打造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6月2日,记者从市商务和粮食局获悉,我市将从产业、政策、项目等多个方面积极抢抓战略机遇,依托南方丝绸之路商贸大通道,探索丝绸产业发展新路径,努力将南充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

    做足功课“中国绸都”品牌效益日渐凸显

    “251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指出,支持四川丝绸抱团“出海”,鼓励南充等川东北地区发挥丝绸外向型产业优势,打造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并设立“一带一路”专项促进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拓展沿线国家市场、开展跨境产业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贸易投资促进平台建设。“‘251三年行动计划’在丝绸产业发展方面只提到南充,表明南充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绸都’品牌效益日渐彰显,对南充丝绸产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市茧丝绸办主任李伟告诉记者,我市将全力对接和跟踪这一利好消息,抓紧制定该方案的贯彻落实意见。

    据介绍,我市投资50亿元打造的2.45平方公里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已有15户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入驻,其中顺成纺织、新天歌与浙江金富春、尚非服饰联合投资6亿元,建设西南地区最大丝纺服装生产基地,目前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同时,我市有丝纺服装国家技术中心研究室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中心5个;拥有丝纺产品自主品牌16件,其中丝绸类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高档丝绸标志产品3个,成为POLO、G2000、U2等国际著名服装品牌在西部地区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不仅如此,南充还创新文化载体,先后投入1亿元分别在深圳“中丝园”建设“中国绸都南充丝绸精品馆”展示区和“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公园、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景点;六合集团规划打造中国绸都六合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一期投资4.5亿元、占地170亩;依格尔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设集丝绸文化、产品展示、互动体验为一体的中国绸都南充“丝绸博物馆”。“这些都充分说明南充近年来在丝绸产业方面做足了功课。”李伟说。

    对接计划推动南充丝绸大市转强市

    如何对接省政府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业内人士认为,加快茧丝绸行业集约化、市场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南充由丝绸大市向丝绸强市转变。现阶段,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已成为茧丝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桑叶、桑葚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医疗保健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我市已有尚好桑茶公司、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公司、阆州桑葚醋业公司等一批桑用保健食品企业,已经形成年产1000吨桑葚酒、2000吨桑葚醋、2000吨桑葚浓缩果汁、500万袋桑枝食用菌、100吨桑叶茶的生产能力。

    “南充是‘渝新欧’国际快铁线上兰渝段的第三站,水运可直通重庆和上海,完全有条件搭接‘渝新欧’国际铁路货运大通道和‘嘉陵江—长江—上海’大通道,推动南充向南向北发展。”李伟认为,南充可充分利用这两大通道和南充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这一品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推动南充丝绸、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优势制造业产品走出国门,融入东南亚及南亚经济圈,提升南充知名度和美誉度。我市将深入发掘南充茧丝绸文化,开展丝绸工业文化旅游和蚕桑农业观光,以“南充丝绸博物馆”为窗口,建设南充丝绸精品馆、仿古丝绸一条街,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实施丝绸文化旅游项目;整合市辖三区旅游资源,以‘一港一廊三山三园’为重点,建设集购物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依托嘉陵江滨江公园,将丝绸生产过程进行情景化再现,打造丝绸文化主题公园;依托依格尔公司现有的丝绸体验项目、精品博览项目、主题艺术项目等,建设中国西部首家丝绸文化博物馆;依托六合集团打造集丝绸文化产品展示、艺术创作于一体的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丝绸文化主题旅游区。同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努力提升绸都形象和知名度。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