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当他们老去 谁来坚守丝绸之根
 

[图文]当他们老去 谁来坚守丝绸之根

来源:姑苏晚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6-09   |  阅读次数:184次








    经过一个月的忙碌与苦战,转眼间又到了蚕茧收成的时候。这两天,位于吴江区平望镇梅堰社区的梅堰欣农茧站忙碌了起来,周边的蚕农到这里卖茧,兑换成现金,补贴家用。

    梅堰欣农茧站是平望镇仅存的一个茧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获得过不少荣誉,被人们称为“荣誉茧站”,然而这个红极一时的茧站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却面临生存的困境——收蚕量逐年下降。茧站的工作人员宋火生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江一带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靠养蚕发家致富。光平望就有7个茧站,每个茧站都能收到2000多担(每担相当于100斤)以上,每当蚕茧丰收时,每个茧站都要用五六台秤收茧,每台秤前都要排几公里的长队,收的茧子放不下,还堆放到镇里能容纳1000多人的电影院里,现在尽管只剩下他们一家茧站了,每年却只收到500担不到的茧子。

    “受市场经济冲击,没办法!”分析蚕桑产业逐步萎缩的原因,平望镇农服中心蚕桑技术员邱先生直摇头。他说,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要种桑还要养蚕,平时桑地要管理,养蚕时要没日没夜地采摘桑叶喂蚕,还要弄蚕上山、采蚕茧,又苦又累。相反,由于丝绸市场受到化纤面料的挤压,对丝绸面料的需求也在逐年减少,蚕茧价格不升反而逐年走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蚕茧价格就达到2000元到2400元每担,现在人力成本提高了好几倍,蚕茧价格反而降低到1700元每担;再加上很多居民家里的条件好了,养蚕会把家里弄脏等原因,所以大家都不高兴养蚕了。

    记者在梅堰欣农茧站注意到,现在从事蚕桑产业都是五十多岁的老年人,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十岁。“养蚕比较辛苦,和到厂里上班相比,这点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很多年轻人都不高兴养蚕了。”宋火生说,现在从事养蚕的都是一些上不了班的留守老人,随着很多老人的年龄增大,都做不动了,自然养蚕的人也会越来越少。这批人老去,真的没人养蚕了!”宋火生叹息道。“

    苏州享有“丝绸之府”美誉,种桑养蚕,延绵传承五千年之久,蚕桑和丝绸一直都傲视全国。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蚕桑产业逐步萎缩。如今,苏州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蚕丝企业,但养蚕的人越来越少,蚕桑文化渐渐有了源头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桑蚕这一传统的产业将逐渐逝去,如何把几千年的蚕桑文化留住,需要各方的智慧。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