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陕西:石泉养蚕状元的产业致富之路
 

陕西:石泉养蚕状元的产业致富之路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5-05-18   |  阅读次数:469次

西北五省第一蚕桑大县--石泉县,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第一养蚕大户,人称养蚕状元--李祖军,家住饶峰镇新华村四组,家有4口人,劳动力2个,妻子非养蚕季节外出打工,女儿读高中,儿子高职毕业在西安创业。
    李祖军四十出头,为发家致富几经周折,曾经养过蚕、栽过黄姜,尝试过种果树、养鳖、养娃娃鱼,夫妻双双还外出打过工。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他成为农民工返乡潮中的一员。2008年初,他响应政府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号召回到家乡,在县委、县政府实施“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和扶持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政策的激励下,他再次选择了兴桑养蚕,租赁密植桑园30亩,修建标准化养蚕室,学习应用省力化蚕桑技术, 加上自有山地桑园10亩,当年养蚕规模和蚕茧收入在全县2000个养蚕大户中名列第一,至今保持养蚕状元桂冠,成为返乡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的带头人,而闻名遐迩。李祖军依托发展蚕桑产业致富有六大特点:
    1、瞅准产业,大胆投入。蚕桑产业是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石泉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确立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撑产业、战略性产业,在深入实施“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过程中,配套了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李祖军分析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家庭实际,因地制宜,谋划经营门路,最终他充满信心地将资金投向传统优势产业—蚕桑。2008年,他投资15万元,新建标准化简易蚕室720平方米,流转临近农户桑园,养蚕102张,实现收入9万元,并一举成为全县养蚕状元。2010年,投资5万元,建设小蚕共育室120平方米,开展小蚕共育。
    2、流转桑园,规模经营。加快桑园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蚕桑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为扩大养蚕规模,他积极流转桑园,截至2014年底,他一直租赁本村组10户农户,共计流转河滩标准桑园30亩余,整合了蚕桑资源,彰显着规模效益,2014年蚕茧收入达18万元。
    3、集约经营,增效挖潜。集约经营、综合开发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为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他不断寻找蚕桑新的增收点,一方面,“因园制宜”进行桑园套种,亩产效益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利用桑园轮圈养鸡,2008年,成功放养鸡苗2000只,成为石泉接受开展桑园养鸡试验示范第一人,还是栽培桑枝食用菌的实践者,通过资源综合开发、集约化经营,使蚕桑产业单位经济效益、整体经营收入大幅提升,全年蚕桑综合收入达25万元。
    4、省力节本,科学养蚕。兴桑养蚕具有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两大特点,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养蚕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传统的养蚕方式、劳动力紧缺等成为制约蚕桑强村大户建设、规模化经营的瓶颈。他积极应用大蚕蚕台饲养、熟蚕自动上蔟技术和多批次养蚕,配置使用蚕桑机械;实践小蚕一日一回育、二回育技术,开展小蚕共育;主动配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两广二号和华康二号、三号等耐高温抗病毒家蚕新品种试养。实现了单位劳动力年养蚕数量翻一番的目标。他成为该县省力节本蚕桑技术的应用者、受益者和辐射源。
    5、吸纳劳力,就地转移。在发展蚕桑产业过程中,他一直吸纳出租给自己桑园农户家的留守妇女和剩余劳力,分季节性、临时性、长期性为其打工,解决了兴桑养蚕劳动力问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收。
    6、家庭农场,产业梦想。李祖军依托蚕桑产业,潜心创业,为此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事实证明,打工只能维持生存,创业才能实现富裕。2014年,他特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所长苏超为他设计了“桑谷规划”,已投资56万元,在临近蚕室的三里岗新建“桑谷产业园”100亩,其中:一期建成30亩的良桑区;二期建成70亩的果桑区和良桑区;三期计划在园区路边栽植垂桑、龙桑、花桑、果桑等景观桑品种,拟在园区内建设1000平方米的养鸡圈舍;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设。他编制着一个产业“梦”:培育高效桑园140亩,计划年养蚕400张、桑园养鸡4万只、栽培桑枝食用菌2万袋,打造桑-蚕、桑-果、桑-禽、桑-菌的桑园立体生态产业链,努力建成集工厂化养蚕、休闲体验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西北五省最大的蚕桑家庭农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