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石泉县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精做强”蚕桑产业的发展定位,明确“市场主导、企业带动、集约发展、夯实基础、科技支撑、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和“稳固蚕桑基地、壮大丝绸工业、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提出2015年蚕桑产业总产值13.5亿元的目标,通过配套政策支持、强化部门协作和加强督促考核等措施,着力打造蚕桑产业“五个三”工程,创新驱动发展。
一、培育蚕桑经营三大主体。突出龙头企业、养蚕大户、和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进一步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龙头带动、互惠共赢、良性发展”的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技术升级、工艺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开发蚕桑丝绸中高端工业产品、行业文化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把蚕桑基地当作“第一车间”,把养蚕农户当作“产业工人”;继续实行鲜茧议价、蚕茧订单生产和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继续遴选400个养蚕大户予以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发挥产业市场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建立稳固的蚕桑基地。二是打造大户集群支撑。稳定好3000个养蚕大户,集中蚕桑生产要素,提高户营规模,新培育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90户,发展30户蚕桑家庭农场示范户,培育职业蚕农,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发展。三是培育壮大合作组织。完善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共赢机制,有效发挥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的纽带桥梁和经营主体作用,组织带动农户投入蚕桑产业。
二、夯实蚕业建设三大工程。一是夯实蚕桑基地工程。搭建固定蚕台100户、8000㎡;开展小蚕共育1万张;推广蚕桑机械400件;改造低产桑园8800亩,新建标准示范桑园200亩,推进桑园流转;培训蚕农1.5万人次以上。二是夯实品牌创建工程。按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的要求,整合品牌资源,积极抓好雨花优质蚕茧、鎏金蚕真丝绸、富硒桑枝食用菌、桑园土鸡(蛋)和博硒桑椹酒等品牌创建,着力推进丝绸文化与产品经济相结合,突出“鎏金蚕”文化元素和“富硒”特色优势,振兴质量,打造精品,创建名牌,力促名优化产品创建取得突破,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建线上、线下产品营销体系,增强产品、企业和行业竞争力。三是夯实涉蚕项目工程。组织实施好2015年陕西省茧丝绸行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和陕西省农业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效应。
三、加快发展方式三大转变。按照“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循环发展”的思路,一是加快蚕桑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将全县11个镇划分为3类,着力发展池河、中池、迎丰三个蚕桑重点镇,促使蚕桑基地重点化发展;巩固壮大50个蚕桑强村,促使蚕桑基地区域化发展;扎实推进池河大阳、中池、迎丰红花坪3个蚕桑产业示范园和中池青泥涧、迎丰红花坪2个蚕桑效益倍增示范村建设,促使蚕桑基地园区化发展,发挥园区引领作用,带动蚕桑产业升级换代。二是加快养蚕模式由全年“三三制养蚕”(三季三批次)向“多批次养蚕”(三季六批次)转变。规范全年六批次养蚕布局,应用农村养蚕作业劳动强度“削峰填谷”平衡布局生产模式,提高劳动力、蚕室、蚕具和桑叶等资源利用率。三是加快产业模式由“单一养蚕”向“多元发展”转变,围绕拓展蚕桑增收领域和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做好桑园养鸡、桑枝食用菌和桑园套种为主要内容的桑园生态立体产业文章,力争发展桑园养鸡300万只,栽培桑枝食用菌1000万袋,开展桑园套种2万亩。
四、力促技术应用三大突破。按照“科技支撑、品种优良、产品优质”的发展思路,一是力促省力化技术推广突破。大力推广园室配套、标准蚕室、小蚕共育和小蚕一日一回、二回育、大蚕蚕台育、自动上蔟、多批次养蚕及蚕桑机械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 降低兴桑养蚕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蚕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加长村级“短腿”,构建政府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基地服务网络并存的新型蚕桑科技服务体系,开展以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搭建联通蚕桑电子农务短信服务平台,为给广大蚕农、各级涉蚕干部提供快捷的行业技术、产业动态和天气预报等信息服务。二是力促良种化品种结构突破。重点优化夏季蚕品种,在夏蚕和早秋蚕普及饲养耐高温蚕种两广二号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中试-繁育-推广”华康二号、华康三号等耐高温高抗病新品种,破解夏蚕早秋蚕张产不稳、效益较低的蚕种问题,引进试验春华×秋实、秦月×汉辉等春秋兼用蚕种。同时,调整桑树品种结构,新建强桑一号和金十等优良桑品种示范园,进一步优化蚕桑品种结构。三是力促前沿化技术创新突破。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的合作,以共建“石泉蚕桑基地”为抓手,建立以“科研+推广+企业+基地”相结合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创新技术服务机制,为蚕农丰产增收和发展现代蚕桑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五、抓好产业发展三大结合。按照“文化助推、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一是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和弘扬蚕桑丝绸文化结合,举办“石泉县第二届‘开蚕门’文艺演出活动”;发行《石泉蚕桑文化》专刊二期;编著出版《石泉蚕乡故事》一书;完成《石泉蚕业志》初稿;按照“申遗”的程序和要求,组织调查和考证,收集实物,整理文字和图片资料,将石泉农村传统养蚕技术逐级进行申报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目录,世代传承下去。着力蚕桑丝绸文化研究, 打造“鎏金蚕故乡”名片,唱响“中国石泉、丝绸之源”文化品牌。二是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在“杨柳秦巴风情园”建成“蚕桑博物馆”和“观光桑园”和“体验养蚕”项目,投入运营。以发展蚕桑家庭农场为载体, 结合“乡村旅游”,建设蚕桑生态休闲体验旅游项目。提升产业文化内涵,推动蚕桑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结合,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来抓,推动蚕桑产业向中高山区、贫困村户转移。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