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面对农村养蚕劳力紧缺和蚕桑比较效益明显下降的两大制约发展瓶颈,着力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方式,将“十二五”定位为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寻求破解制约瓶颈之路径。
首先是围绕“科技支撑、省力节本、提质增效”,依托高校院所技术优势和力量,按照“大学专家+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产业模式,通过基础建设标准化和现代高效技术衔接融合,集成创新了石泉特色的《现代省力节本养蚕综合技术》,从以下五个方面破解养蚕劳动力紧缺的瓶颈。
1、大力推行小蚕共育。以蚕桑专业合作社和养蚕大户为主体,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和小蚕专用桑园,配套小蚕共育盘、切桑机、补湿器和升温炉等设备,采取小蚕共育每张补贴20元的扶持政策、技术干部驻点全程服务机制和培育稳定小蚕共育队伍等措施,全县培育小蚕共育点34处,其中标准化、规模化的小蚕共育示范点17处,小蚕共育率提高达31%,其中迎丰镇实现小蚕共育全覆盖,平均张种产茧量增加4.6公斤,形成“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饲养、全年六批养蚕、养蚕流水作业”格局,参与共育的蚕农养一批蚕时间由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
2、创新大蚕蚕台饲养。“十一五”以来,新建标准蚕室2141间、138688㎡,搭建固定养蚕台171280㎡,着力标准桑园和标准蚕室配套建设,推广大蚕蚕台饲养及地面饲养,省去除沙和移动蚕箔等高耗劳环节,养蚕大户实现传统蚕箔养蚕向蚕台省力化养蚕转变,提高养蚕生产效率、降低养蚕劳动强度二倍以上, 实现了“1间60㎡标准蚕室、120㎡养蚕台、2人年养蚕20-24张”,为国内领先水平。
3、调整养蚕布局模式。推行桑树冬春伐和桑树冬季重剪稍隔年冬春伐相结合的桑树剪伐方式,着力全年“三三制养蚕”(三季三批次)向“多批次养蚕”(三季六批次)转变,规范全年六批次养蚕布局。形成了农村养蚕作业劳动强度“削峰填谷”平衡布局生产模式,同时提高了劳动力、蚕室、蚕具和桑叶等资源利用率。
4、应用自动上蔟技术。通过新建标准蚕室、搭建固定蚕台与优良营茧簇具结合配套,推广方格簇405万片,应用悬挂方格簇、平铺方格簇或塑料折簇的熟蚕自动上蔟技术,有效解决了熟蚕上蔟期间对劳动密集性的需求。
5、推广适宜蚕桑机械。针对兴桑养蚕高强度劳动环节,以养蚕大户和蚕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采取补贴或无偿配发的方式,推广桑枝伐条机、省力桑枝剪、养蚕消毒器械、切桑机、桑园微耕机等蚕桑机械累计4367件。改善了生产手段,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是围绕“创新机制、定向扶持、循环发展”,完善风险防范体系,配套奖补扶持政策,拓展蚕桑产业链条,从以下五个方面破解蚕桑比较效益低的瓶颈。
1、建立风险保障机制。2012年9月,县政府出台印发了《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管理办法》,县财政安排启动资金200万元,以后每年追加50万元资金,按照各蚕茧收烘企业收购鲜茧发票价款总额的2%提取,政、企共同筹集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维护了鲜茧市场价格稳定,保护了蚕农和企业利益。
2、推行蚕茧订单生产。2011年开始,实行龙头企业与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签订“蚕茧订单合同”、执行鲜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有效防范和平抑了蚕茧生产的市场风险,保护蚕农收益。
3、整合资金重点扶持。整合涉蚕项目资金,集中围绕蚕桑基地重点建设捆绑扶持,对新建蚕室、栽桑建园、小蚕共育、蚕种款、蚕种装盒增量、蚕品种优化、科技示范项目、蚕桑资源开发、蚕桑机械及蚕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定向奖补,减少农户投入,引导激励发展。
4、优化蚕桑品种结构。重点优化夏季蚕品种,通过“引进-中试-繁育-推广”,将耐高温蚕种两广二号确定为本县蚕区夏季当家品种,并于近两年夏季、早秋全面推广饲养成功,在结合蚕种装盒增量,破解了一直困扰夏蚕张产不稳、效益较低的蚕种问题。同时,调整桑树品种结构,推广强桑一号和金十等前沿优良桑品种。
5、发展蚕桑循环经济。本着“立足养蚕、资源利用、多元开发”发展蚕桑循环经济的思路,走出了一条以桑菌、桑禽、桑菜为主要内容的桑园生态立体产业之路。充分利用桑枝资源,稳步发展食用菌,袋料栽培桑枝食用菌由2005年70万袋、产值210万元发展到2014年2000万袋、产值1.2亿元。利用桑园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 大力发展桑园养鸡,自2008年试验桑园养鸡0.2万只,经试验、示范、推广,2014年发展到200万只,不断探索桑园林下养鸡及其技术,创新了“标准拱棚、一户五个棚一间管理室,亩桑年养三批次、三百只鸡。”的桑园大棚养鸡模式,及其技术规范。按照“因园制宜,小规模、多品种、高效益”的路子,科学开展桑园套种,每年桑园套种地膜洋芋等低杆作物2万亩以上,并取到了以套种促管桑的实效。目前,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和桑园套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蚕桑重要分支产业,三项年产值为农民蚕茧收入的2倍以上,达到了养蚕产茧和资源利用双丰收目的,蚕桑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实现了蚕桑产业逆势稳增。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