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副总经理汤咏在2008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副总经理汤咏在2008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   作者:汤咏   |  发布日期: 2008-05-05   |  阅读次数:2407次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07年,全国蚕茧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东桑西移工程进一步深化,蚕茧生产水平继续提高。与此同时,国内基础资源类产品、工业初级品和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上涨,推动蚕茧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需求不旺,丝价偏低,茧、丝行业面临很多困难。此次会议,一方面我们要回顾一下去年所做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茧丝产销形势,提出2008年的工作思路,为稳定茧丝价格、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2007年蚕茧工作和丝绸出口等方面的情况,并就今年的产销形势和春茧收烘工作谈点个人看法。

  一、2007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情况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各地蚕茧部门职工的艰苦努力,去年蚕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根据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统计,2007年全国的桑园面积为1383.93万亩,与2006年相比,同比增加7.76%;发种量为2163.18万张,同比增加6.28%;蚕茧产量为78.21万吨,同比增加5.73%;综合均价为895.11元/50公斤,同比下降28.06%。

  在2007年的蚕茧生产收烘工作中,各部委对收烘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指导,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商务部、农业部发布了《2007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07年蚕茧收购价格及加强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7年秋茧生产与收购工作的通知》,这些措施对保护蚕农利益、稳定蚕茧生产和收购价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各省市区主管委、厅对蚕茧收烘工作十分重视,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各地的具体情况,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同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蚕桑生产的适度发展和维护良好的收购秩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7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国蚕茧产量增加
  2007年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深化,中、西部产区桑园面积继续增加,蚕桑基地建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7年各地春茧普遍增产。但进入夏秋季后,江、浙、川、渝等部分主产省出现了异常气候和病虫害,对秋茧生产影响很大,产量下降。上述原因造成2007年全年蚕茧产量虽较上年有所增加,但增幅与2006年相比出现明显下降。2007年蚕茧产量较上年增加4万吨,同比增加5.73%,远低于2006年的19.11%。产量增加较多的省区市有:广西(增产2万吨,同比增加10.81%)、广东(增产1.24万吨,同比增加18%)、陕西(增产0.88万吨,同比增加47.79%);减产的产区主要有:江苏(减产1.37万吨,同比减少11.63%)、浙江(减产0.12万吨,同比减少1.4%)。

  (二)部分地区蚕茧质量下降
  2007年我国部分地区气候异常,导致蚕茧质量下降。江浙一带部分地区夏秋季受台风影响,家蚕体质虚弱,加上蚕农放松消毒管理,蚕病普发,上簇期又遇高温闷热,造成茧质下降,部分蚕茧试样解舒率仅为43%,与常年75%相比差距较大。川、渝部分地区的蚕茧在质量上也不及往年,出丝率、解舒下降,茧质差,烂茧多。
  在大部分“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实施地区,由于针对蚕农开展了种养桑蚕的技术培训,加强了基地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并签订收购协议以保证良好的收购秩序,蚕茧质量与以往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广西、江西的大部地区蚕种发种量和单产量都有所增加,蚕茧质量也比去年要好。

  (三)收购价格大幅下降
  2007年全国所有产区收购价格普遍比去年大幅下降,从统计上看,去年春茧收购价在每50公斤725-1060元之间,夏秋茧价在每50公斤680-960元之间。
蚕茧价格走低,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2007年全国大部分产区蚕茧产量继续增加,供求关系相对宽松;2、在2007年丝价回落并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缫丝企业对于收购的2006年秋季的高价茧难于消化,有一定的存量,从而抑制了蚕茧的价格;3、一些主产区经历了高温、干旱、洪灾、病虫害、台风等自然灾害,蚕茧质量偏低,价值不高。

  (四)蚕茧收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灾害性天气较多,2007年很多地区蚕茧质量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单产低、上茧率不高,蚕茧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部分地区收购操作不规范。有的地方收购市场管理无序,收购渠道由个体户操纵,在收购过程中无检测设备,不依质论价,甚至强行收购、故意压级压价的收购。压级压价的结果最终迫使蚕农外出打工或改种别的经济作物。
  三是部分分散蚕区的蚕种销售不规范,“假冒伪劣蚕种”威胁行业的健康发展。个别不法商贩受利益驱动,兜售未经检疫的假冒伪劣蚕种,使蚕农遭受重大损失,给蚕茧生产及市场管理带来很大隐患。

  二、2007年丝绸产品出口情况
  2007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量增加,但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因此出口金额比上年有所下降。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36.11亿美元,同比下降2.8%,具体情况如下:
  (一)蚕丝类商品出口量升价跌,出口金额小幅下降
2007年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2.65万吨,同比增长5.93%;平均单价23.55美元/公斤,同比下降7.4%;出口金额6.24亿美元,同比下降1.91%。主要出口商品中,桑蚕丝类产品的出口量、出口金额均有大幅的增长,单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厂丝出口数量9265吨,同比增长112.91%,出口金额2.27亿美元,增长73.56%,单价24.54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8.48%。
  (二)真丝绸缎出口小幅增长,出口金额小幅下降
2007年真丝绸缎出口2.51亿米,同比增长1.66%;金额7.87亿美元,平均单价3.14美元/米,同比分别下降1.54%和3.14%。主要产品中,坯绸出口2亿米,金额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9%和0.53%,出口价格整体下降,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2.75美元/米,同比下降2.87%;印染绸出口4594万米,金额2.2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9.72%和7.37%%;平均单价4.82美元/米,同比增长2.59%。
  (三)丝绸制成品出口小幅下降
  2007年我国丝绸制成品出口小幅下降,全年出口21.98亿美元,同比下降3.52%。其中,丝绸服装占丝绸制成品出口总额近80%,累计出口15998.6万套,同比下降8.17%,出口金额16.97亿美元,下降5.51%,单价上涨2.9%。
  (四)丝绸产品主要市场结构变化
  1、印度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7年对印度蚕丝类商品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口数量1.02万吨,金额2. 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96%和12.17%;平均单价23.5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2.34%,占我国对全球蚕丝类商品的出口份额近四成。印度也是我国坯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7年对其出口也有大幅增长,全年出口7164万米,金额1.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02%和22.46%;平均单价2.29美元/米,同比下降8.63%,仍然低于对全球出口的平均水平。
  2、意大利是我国蚕丝类商品和坯绸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对意大利蚕丝类出口大幅下降,出口量2784吨,金额7502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6.41%和29.06%,占全球出口份额一成以上;对意大利出口坯绸小幅增长,出口量为3022万米,同比增长3.39%;金额9529万美元,同比下降0.86%。
  3、日本作为我国丝绸商品出口的传统市场,2007年对其出口继续减少。2007年对日本蚕丝类、真丝绸缎和丝绸服装的出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真丝绸商品出口3.09亿美元,同比下降18.91%,所占市场份额8.55%,退居我国真丝绸商品第四大市场。其中:蚕丝类和绸缎商品出口量、价齐跌,蚕丝类出口量2107吨,平均单价26.98美元/公斤,同比下降26.38%和12.92%;绸缎出口量1373万米,平均单价2.66美元/米,同比下降12.41%和5.48%;丝绸服装出口量下降18.02%,平均单价上涨2.52%。
  从国际市场的情况看,印度由于2006年茧丝价格高位运行导致进口减少, 2007年在茧丝价格回落并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丝绸商品对印度市场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有较大程度的恢复。不过,价格的下降对更注重产品质量的欧洲市场并不能起到刺激购买的作用,由于高品质丝绸原料及商品走紧,它们的采购积极性有所降低。而对日本丝绸商品出口下降,主要是由于该国对丝绸产品的购买需求下降以及由此导致的本国丝绸生产、加工能力降低。
  (五)2007年的产、销折丝量对比
  根据海关出口统计数据匡算,2007年1-12月我国丝绸全商品进出口相抵后的净出口折丝量约7.73万吨,同比增加5.28%。以此为基础加上蚕丝内销需求量测算,2007年的蚕丝需求量约11万吨。而2007全国蚕茧产量为78.21万吨,折合茧丝供应量约为13万吨。因此,单纯从数量上看,去年的蚕茧供应基本平衡、略有盈余。

  三、2008年茧丝产销形势展望
  (一)蚕茧供求关系平衡,供求矛盾缓解
  去年,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深化,中、西部的蚕茧产量得到了稳固提升,全国在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一定幅度的增产。据了解,我国冬季南方爆发的雪灾对今春蚕桑生产有一定影响,但因不是蚕茧主要生产期,部分雪灾地区已对受毁桑园进行了修整,为春茧工作做好了准备;得到政策支持的地区继续按计划安排了扩建桑园,有的地区将雪灾后重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施了冻雪后改种桑园的计划。因此,如果气候条件较好,预计全国春茧生产仍不会大幅下滑,茧丝供求关系也相对宽松。
  (二)出口形势严峻,企业压力加大
  今年对出口影响的不利因素有:
  第一,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本国经济增速放缓、内需衰退,直接进口我国丝绸服装、蚕丝织物类商品的需求衰减。不仅如此,很多从我国进口丝、绸原料进行加工后,主要面向美国出口的印度企业,由于最终产品的订单减少,也减少了从我国进口丝、绸原料的数量。美国经济疲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目前还难以估量。
  第二,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出口企业的利润持续降低,此外,、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使丝绸商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各企业对2007年低质蚕茧的消化尚需一定的周期,在一段时间内蚕丝类商品和坯绸的出口价格很难有上升的空间,丝绸出口企业的压力加大。压价太低。
今年1月全国丝绸出口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价格持续下降。2月份在香港举行的中国丝绸春季交易会上,成交清淡,主要原因是客户压价太低。低迷的出口价格将会导致产量的减少。
  丝绸价格低位运行还使企业效益受损。去年鲜茧、干茧较上年的价格落差巨大,受人们“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影响,各缫丝企业进货不积极。年底前,大多数收购企业秋干茧积压在手,约有40%的企业夏干茧或春干茧还积压待售。企业普遍反映2007年微利或亏损,经营难度加大,亏损企业有所增加。

  (三)对今年春茧收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确保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去年,我国国内原料成本上涨,化肥、能源、人工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中部地区其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蚕茧价格大幅下降,蚕茧生产成本加大,蚕农收入减少。价格走低使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降低,某些地区弃桑转种其它经济作物。对此现象要密切加以关注,随时分析,防止产量大幅降低
我国因气候异常导致茧质下降,也凸显了好茧的稀缺性。在今年秋季茧丝行情低迷的时候,浙江缙云、淳安等优质茧产区茧价相对较高,中秋茧均价仍能保持在1000元/50公斤以上,比全国秋茧平均价格要高25%以上。目前,国际市场上高品位生丝仍然供不应求,质量较高的蚕茧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因此,增加蚕农收入,可从提高蚕茧质量方面下手,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依靠科技促进桑蚕生产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借助良好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改造养蚕设施,实现蚕茧质量的新突破。
  2、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蚕茧市场秩序。
  目前蚕茧收购体制还不完善,有些地方流动收购、秩序混乱的现象未有改观,甚至加剧;有些蚕茧收购点出现压级压价的情况,损害蚕农利益。希望各蚕茧主产区蚕茧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一道,组织开展好本地区蚕茧收购期间的执法检查,特别是要加强春茧收购期间的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加强许可证和税收管理,打击非法经营,严厉打击收购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扰乱市场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年蚕茧生产收烘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设立茧丝收购最低价格或向蚕农提供政府补贴,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桑蚕生产位于丝绸产业链的源头,存在着比种植其它农作物更大的风险。蚕农作为市场的相对弱势群体,尤其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目前,桑蚕生产正得到来自政府越来越多的鼓励和支持。每年春茧收购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当年蚕茧收购价格及加强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和公布市场信息交易的指导价格,作为指导蚕农安排生产的信息,并根据蚕茧的交易成本,测算最低保护价,要求各级行政机构切实保护蚕农利益不受损失。此外,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在必要时设立价格保护或政府补贴。目前,此项政策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庆涪陵区在去年通过实行高保护价收购和高额补贴,有效地提升了蚕农的积极性,使全区桑树总量、产茧量、蚕农收入三项产业主要指标逆市增加。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以上所谈的仅是我的个人看法,在这次会上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题,结合各地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及如何做好蚕茧生产收烘工作充分发表意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