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科技助力陌上蚕桑风光好
来源:云南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2-10
| 阅读次数:368次
针对云南蚕桑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加强创新,积极打造集育种、繁育、推广、基地、加工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链,引导和支撑蚕农运用科技种桑养蚕促增收,铸造云南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的强劲“引擎”。
科技创新 重引领强产业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乡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道出了种桑养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在素有“栽桑养蚕天堂”美誉的云南,蚕桑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多年来,在桑树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适应我省饲养的多丝量蚕品种选育、蚕桑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不懈创新,屡获重大突破,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
坚持科研立所、科研强所,蚕桑蜜蜂研究所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同样创新不断,硕果累累,支撑和引领了全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品种方面,蚕桑蜜蜂研究所育成的桑树新品种“云果桑1号”顺利通过省级鉴定。该品种为果桑专用品种,平均单果鲜重7.5克,株产量5.9千克,每亩鲜果产量达2340千克,为昆明、曲靖、楚雄、大理、保山、普洱、红河等州市海拔700-1800米区域的栽植开发利用果桑品种提供了新的选择。蚕桑蜜蜂研究所利用系统分离、杂交育种方法,按兼顾强健性和多丝量目标育成的皮斑双限性四元杂交新品种“云蚕10号”通过四川省省级审定。“云蚕10号”蚕体匀整强健,性状稳定,盒种产茧量42.25千克,茧丝长1217.5米,解舒率81.7%,净度95分,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斑纹在蚕期即能对雌雄进行鉴别,相比现行推广品种的蛹期鉴别方法简便易行、准确率高,工效大幅提高,极大地缓解了蚕种场鉴蛹劳动力紧张的压力,同时提高了一代杂交种杂交率和蚕种繁育系数,制种成本明显降低。
此外,由蚕桑蜜蜂研究所制定或参与制定的《桑蚕雄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桑蚕雄蚕种质量要求与检验规程》、《桑蚕茧生产技术规程》等11个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一种能够有效避免蜂蜇的蜜蜂养殖箱”、“一种批量饲养蜂王或固定日龄工蜂的装置”和“一种手扶式电动锄草机”3个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可喜的是,去年蚕桑蜜蜂研究所新增省技术创新型人才1人;发表科技论文52篇,其中SCI/EI收录1篇,核心期刊23篇;新上国家基金项目1项,自2012年来连续3年获得国家基金项目,标志着该所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平台建设 助创新促发展
2月的蒙自草坝,桑树吐绿,生机盎然。园内道路、沟渠、水池等基础设施已经完成,800亩桑园节水喷灌、滴灌系统投入使用,蚕桑蜜蜂研究所重点打造的蚕丝文化庄园初具雏形。这个集科学研究、科普观光等为一体的蚕桑科技园区,散发着浓厚的现代农业气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考察。
科技园区,仅是蚕桑蜜蜂研究所科研平台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11月,该所作为2014年云南省第一批院士建站单位,与西南大学合作建立的向仲怀院士工作站正式挂牌。工作站将根据云南的地理和气候特色,以产业发展要求为目标,以家蚕种质资源评价为基础,开展家蚕育种材料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建立云南家蚕资源评价技术规范和平台,完成云南野生蚕资源的收集与评价、云南家蚕种质资源评价和家蚕特殊用途种质资源创制、引进工作;建立家蚕分子辅助育种平台,发掘重要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形成种质创制技术和资源保存保护技术,构建核心种质库,育成适宜于云南使用的高抗氟、抗病毒、彩色茧丝等特色品种。向仲怀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将提高我省家蚕资源利用能力和育种水平,对促进我省蚕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科研平台,是开展蚕桑科学研究、集聚和培养蚕桑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提升研究所核心竞争力与蚕桑学科内涵建设的关键。作为我省蚕桑产业发展主要科技支撑单位的蚕桑蜜蜂研究所,积极建设新平台,支撑产业新发展。依托家蚕分子辅助育种平台建设项目,该所购置了高通量微波萃取工作站、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梯度PCR扩增仪等先进科研仪器设备。这些平台基础设施与硬件设备配置的逐步完善与提高,有效提升了蚕桑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技术服务 促转化增效益
技术服务是蚕桑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点。蚕桑蜜蜂研究所于2012年与元阳县政府签订《元阳县蚕桑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协议》。依托所里的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元阳县建立了沙拉托乡蚕桑生产高产示范基地,蚕桑蜜蜂研究所每年派出10名科技人员长期蹲点开展科技指导服务。通过近两年发展,带动了该县沙拉托乡、小新街乡、逢春岭乡、上新城乡、大坪乡、噶娘镇、新街镇7个乡镇发展蚕桑产业,在当地实现蚕桑种植面积近1万亩。其中,2014年新植桑园4000余亩,投产桑园3000亩,饲养家蚕1050张,产鲜茧48吨,直接经济效益200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为当地蚕桑农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蚕桑蜜蜂研究所不断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每年该所均派出科技人员赴全省各地,或进行蚕种母蛾抽样检查,或开展家蚕病虫害调查,或进行蚕桑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培训服务,为云岭蚕农解决技术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蚕桑蜜蜂研究所派出科技人员120余人次,分别到蒙自、开远、祥云、景东、陆良、沾益、曲靖、大姚、姚安、鹤庆、罗平、保山、巧家、镇雄等蚕桑主产区开展技术服务,累计培训蚕农4000多人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覆盖面积30万亩,实现新增产值9000万元。
此外,蚕桑蜜蜂研究所还积极为全省蚕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云南佳浩茧丝绸有限公司、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保山利根茧丝绸有限公司、祥云银龙茧丝绸有限公司等省级蚕桑龙头企业开展委托研究、共建基地合作等科技服务,并派8名科技人员长驻企业蹲点指导。
“继续突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这两个重点,针对学科优势特点,引进国内知名蚕桑专家,着力打造创新型团队,并加强与全省优质茧基地县和省级龙头企业的合作,扩大成果转化应用。”蚕桑蜜蜂研究所所长黄平的一席话,道出了该所今年奋斗的目标。新年伊始,为让陌上蚕桑风光更好,让云岭蚕农笑容更多,蚕桑蜜蜂研究所又开始了新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