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转变蚕业发展方式 引领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重庆市蚕业工作总结与2015年计划)
 

转变蚕业发展方式 引领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重庆市蚕业工作总结与2015年计划)

来源: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2-05   |  阅读次数:277次

 2014年,在市外经贸委的领导下,全市蚕桑生产紧紧围绕《关于建立分级联系机制,加强蚕桑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外经贸委发〔2014〕28号)精神,以服务蚕农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重心,以稳量提质为目标,以多元增效为抓手,克服了气候、虫害、市场低迷导致茧价下降等不利因素、在全行业各部门、全体蚕业干部和广大蚕农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良好实效。现将2014年全市蚕桑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4年蚕业生产情况

    (一)主要成效

    1.挖掘桑树功能,栽桑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全市新栽桑11.12万亩,桑树总面积达96.62万亩;全市改造桑树4.73万亩,良桑率达74%;流转桑园16.2万亩,吸引11381名返乡农民从事养蚕业。三峡库区消落带172—175米栽植桑树试验成功,存活率达98%。

    2.省力化养蚕设施逐年增加。全市共育小蚕36.08万张,占发种的83.6%;省力化蚕台13.22万套(台),占养蚕量的78.1%;纸板方格蔟200余万片,占养蚕量的65.1%。

    3.新桑、蚕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步伐加快。全市选育推广优良桑品种嘉陵30号、40号、强桑1号、渝桑101号等;试验示范和推广新蚕品种如渝蚕2号、雄蚕秋华×平30、粤蚕丰9.春5×研7B.湘A、高抗华康2号、芳秀×白春等多对品种。

    4.蚕种质量进一步提高。与2013年比,全市生产的一代杂交种超毒率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带毒率大幅下降,原种微孢集团数由去年的203个下降为0,一代杂交种带毒率下降31个百分点。

    5.蚕桑资源利用成效明显。全市蚕农综合利用收入6.14亿元。其中间作蔬菜24.59万亩,收入2.1亿元;果桑6547亩,产鲜果1586.3吨,产值3034.8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25375吨,产值1.51亿元,以及蚕沙养鱼虾、桑叶生产饲料和茶等,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

    6.社会资本增添蚕桑产业新活力。全市奉节、涪陵、永川、铜梁等社会资本陆续进入,仅奉节县新增投入20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规模蚕桑发展组织就有6家。家庭农场、业主、大户增多,全市户平养蚕水平提高,每户养蚕3.43张、产茧124.8公斤,较上年的2.73张、95.5公斤,提高25.6%和30.7%。

    2014年,全市蚕桑生产在茧丝绸业不景气,茧丝价格市场行情下滑等多重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下,生产保持着较强定力。全市发种43.2万张,较去年减3.9%。全市仅有奉节、巫溪、铜梁、云阳、永川、潼南6个区县增发蚕种,增加最多的是奉节县,达23.07%。全市生产鲜茧1.57万吨,单张蚕种产茧36.43公斤,蚕农茧款收入4.93亿元。全市收购鲜茧1289万公斤,综合均价 31.99元/公斤。

   (二)主要工作

    1.认真落实《重庆市外经贸委关于建立分级联系机制,加强蚕桑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深入蚕区服务广大蚕农。2014年,全市蚕桑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在市外经贸委的领导下,委茧丝绸处干部与市蚕业管理总站科技人员分成5个联系区县工作小组,以“干部进村入户,服务基层蚕农”为抓手,以黔江、涪陵、云阳、奉节、铜梁、江津等重点区县为载体,带着便民联系卡、技术资料、蚕需物资分赴全市23个区县调研、指导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成员针对今春特殊气候,如黔江桑树因长时间雨水浸泡,落叶严重;涪陵春遇桑蓟马、秋遭桑螟虫危害;奉节蚕桑农场主谭庆忠春季养蚕发生病害等情况,多次深入蚕区和农户,实地解决问题。如涪陵区秋季暴发桑螟虫,珍溪、百胜、南沱等8个主产镇乡因桑螟虫集中为害桑园面积近4万亩,市区技术干部和西南大学余茂德教授多次深入灾区,制订防治方案,利用两秋发种间隙时间集中喷药治虫,收到较好效果。对奉节县忠兴农业开发公司因首次饲养春蚕,蚕儿出现病害,经理电话多次咨询,市蚕业管理总站针对问题及时对症下药,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市蚕科院抽调30名中、高级蚕桑专干负责重点蚕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有的深入到奉节、黔江,驻村进行小蚕共育培训和养蚕技术指导。黔江区从区级部门中重新调整了21个部门联系蚕桑重点村,形成了齐抓共管抓蚕桑产业的良好氛围。铜梁区蚕业服务中心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指导技术,每个蚕期到农户达8天以上。据统计,2014年,市级和区县蚕业部门共组织近300名技术干部,深入基层和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1250人次。

    2.开展科技培训,提高蚕业生产技术水平。2014年,全市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技下乡及现场培训活动。以市蚕业管理总站牵头,在茧丝绸处的指导下,熊处长和市蚕业管理总站技术干部分赴云阳县大阳乡、巫溪县花台乡八角村、奉节县新民镇、铜梁区大庙镇三品村开展科技赶场并分成工作小组,深入村社、田间院坝宣传富民政策、讲解产业特色、指导养蚕技术、发放技术资料。活动期间,为养蚕大户发放了《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要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南》等书籍、资料6000余本(份),赠送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蚕药、桑剪、桑用肥料等价值6万余元的蚕需物资。与此同时,市区县着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市蚕业管理总站还组织举办了《重庆市桑蚕鲜茧收烘技术人员培训班》、《重庆市蚕种质量检验员培训班》,召开了《全市茧丝绸行业统计和信息人员培训会议》、《重庆市蚕桑病虫测报体系建设项目培训会议》以及《垂枝桑生产发展座谈会》、《蚕茧收烘工作座谈会》等。市蚕科院举办了《小蚕饲养技术、共育室管理及经营、蚕种补催青及消毒防病》、《桑树冬管的操作程序及技术要点》、《加强原蚕基地技术管理,提高种茧产量和质量》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技术培训会。铜梁区蚕业部门到大庙等10个蚕桑基地镇科技下乡培训蚕农920人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奉节县利用“阳光工程”和“三八”蚕桑产业项目,组织专家到蚕区培训蚕农5000人次以上,经费达10余万元。加强科技培训,提高了蚕农的生产水平,全市蚕茧张产达到36.43公斤,较去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且蚕茧质量也得到提高,如涪陵全年鲜茧平均解舒为61%,晚秋季个别茧站最高解舒为78%,达多年来最好水平。

    3.着力抓好基地示范,推进蚕桑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建设。桑、蚕全身都是宝,具有农业其他特色产业不可比拟的经济价值,挖掘潜在功能,抓好基地建设示范,才能推进产业发展和进步。为此,市区县蚕业部门将建好示范基地,培育家庭农场、养蚕大户、专业合作社作为工作的议事日程。一是围绕管好桑养好蚕,多元拓展增加效益等工作,下发文件通知,召开座谈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抓手。二是着力建设产业基地。黔江的濯水、涪陵的珍溪、奉节的新民、云阳的凤鸣、江津的吴滩、铜梁的大庙等蚕桑产业基地有的已具规模,有的已成雏形。黔江区濯水镇有养蚕户1239户,今年养蚕12580张,生产鲜茧9564担,户平养蚕收入14300元,较去年增加1300元。该镇蒲花居委在桑园里连片种植生姜500亩,每亩收入2300余元。涪陵区珍溪镇有养蚕农户6481户,全年养蚕42465张,户平养蚕6.55张,产茧4.7担,茧款收入6953.24元,加上榨菜收入3471元,户平收入超过1万元。三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主、专业社和养蚕大户。奉节县忠兴农业开发公司于2013年在石岗乡桃李村承包土地栽植桑园1030.6亩,建设共育室320㎡,省力化养蚕大棚3200㎡。2014年已养蚕200多张,产茧近1万公斤。桑园套种魔芋、饲养桑园鸡、桑叶喂羊等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平安乡的李永才已建1000亩果桑示范园,红土乡的何勇新建1000亩蚕桑综合利用基地养土元。涪陵区百胜镇果桑家庭农场主康健福,有密植桑园473亩,年共育小蚕700张,收入2.1万元;养蚕60张,产茧2000多公斤,收入8.5万元;销售鲜桑果、桑果干、桑叶茶和桑椹酒等,全家蚕桑综合经营收入41.1万元。江津区鼎力公司正着手在吴滩镇花厅村承包坡地500多亩,集中整治,规范栽桑,套种药材,着力打造便道互通、水、肥设施配套,养蚕、烘炕等设备先进的现代多元示范园区。铜梁区全国劳模、农村科普带头人李义芳,今年养蚕94张,产茧4286公斤,收入茧款120018元,桑园套种蔬菜、药材收入42850元,代收蚕沙收入7240元,共计收入17余万元,亩桑达6075元。在她的勤劳和执着带动下,大庙镇石兴村的蚕桑生产立于不败之地。四是着力推广蚕桑省力适用机械。为解决劳动力严重短缺,制约蚕桑发展这一瓶颈问题,市区县蚕业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市蚕业管理总站与重庆汇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生产的小蚕共育与鲜茧(桑椹、花生、薯片等)烘炕兼用机,现已进入初试阶段。垫江县蚕桑站、云阳峻西公司、江津荞杨公司等组织推广切桑机、伐条机等省力机械已得到广泛运用,受到蚕农欢迎。

    4.着力抓好“十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指导督促,促进其顺利实施。2014年全市在建千担村36个、双千担村30个,市蚕业管理总站及项目承担单位围绕项目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工作,加强督促指导,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并对实施期满且申请验收的1个万担茧镇、11个双千担村、6个千担村,通过调查桑园、走访蚕户、查看资料、抽查大户、查询资金补贴等方式进行了检查验收。为将项目工作落到实处,涪陵区认真抓好蚕种催青室智能升级改造,优质蚕茧价格补贴、以蚕带药等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项目实施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垫江县多方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对“十百千万”蚕桑产业基地的扶持,如对多批次滚动养蚕、小蚕共育、方格蔟新旧置换、桑蚕品种改良等的补贴以及对蚕桑生产大户的奖励与扶持。实施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一是基础设施得到强化。仅2014年验收完成的 6个“千担村”新建或改建共育室19个、大棚或蚕房89间;添制省力化蚕台1040套、优良蔟具14.72万片;建消毒池507口、蚕沙坑279口。二是蚕桑产业得到巩固。新建成的万担镇云阳凤鸣镇新栽桑园2036亩,发种13516张,产茧51.36万公斤。11个双千担村新栽或改良桑树5076.2亩,平均每个村发种2983张,产茧10.80万公斤。三是集约化程度提高。养蚕逐渐向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户转移,有的蚕农进行了桑园养鸡、桑枝栽培食用菌、桑菜间作等综合利用的探索,大大提高了亩桑综合效益,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日渐推进。

    5.开展综合利用,推进蚕桑多元化发展。2014年,全市15个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单位开展桑园间作、桑下养殖、桑叶茶研发、桑枝食用菌、桑果利用、蛹虫草开发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蚕桑主业稳定发展。15个示范园共利用桑园2820亩,年发种7050张,产茧25.8万公斤,茧款收入825.6万元。亩平养蚕2.5张,单张产茧36.6公斤,产值1171元,亩桑蚕茧产值达2927.5元。小蚕共育、省力化大棚、优良蔟具等使用率均为100%,鲜茧质量有所提高,其中解舒率60%以上。二是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利用桑园2820亩,实现桑园养鸡(鹅)3.1万只,桑叶养猪、羊、鸡2.4万只;生产桑果280余吨,桑枝生产食用菌532.6吨;间作生姜蔬菜等8.2万公斤,实现综合收入893万多元,亩桑3168元。三是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开发桑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凸显。如云阳峻西公司、涪陵海丰公司等单位与当地菌业公司合作,采取蚕农卖桑枝,蚕桑生产部门收桑枝,菌业公司生产桑枝食用菌,初步形成了“桑叶养蚕——桑枝种菌——菌糠肥田”的良性循环模式。四是带动效果突出。在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下,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快速发展。万州区甘宁蚕种场利用近100果桑园,借助万州大瀑布的地理优势,开展桑果游。重庆九园专业合作社同缙坤实业共同开发出《东方椹》品牌的桑果酒,已通过食品认证。五是技术得以总结和提炼。编写、印发了桑园间作、桑下养殖、桑叶开发、桑枝食用菌、果桑栽培、蚕沙沼气等技术规程,为全市桑产业的拓展提供技术资料。

    6.搭建信息平台,深化信息网络服务。近年来,全市蚕业管理部门加强了信息网络的建设,将产业政策、生产动态、技术推广、蚕茧价格、蚕需物资、省力机具等信息通过多渠道传递,及时服务于千家万户。一是市蚕业管理总站着力办好《重庆蚕丝信息》,将赠送范围进一步扩大;丰富《重庆蚕丝网》信息内容和信息量,加强信息员业务培训,印发《重庆蚕丝》网站信息员撰投稿件奖励办法。今年,网站共刊登稿件475份,其中市蚕业管理站撰写稿件94份,区县信息员撰写、投送稿件92份,转载289份,信息量较去年增加50%以上。同时,做好手机信息发布资料的编撰工作,现已经编撰10期在手机信息发布。发布《重庆市桑树病虫害情报与防治要点》共7期,及时传递给各区县,为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区县手机信息平台、电话120方便蚕农。如奉节县建立蚕农信息档案,规范信息管理,按“诚信户、合作户、供种户”分类,在政策优惠上加以区别;建立手机信息网络,将栽桑、蚕种、蚕茧、蚕需物资、新建蚕房、共育室等补助信息及时发布在手机平台上,蚕农及时掌握,指导生产。巫溪、云阳、永川、合川等区县也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为广大蚕农提供信息服务。

   7.积极防微控微,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市蚕业管理总站非常重视蚕种生产工作,在春季原种出库前及时召开全市蚕种生产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形势,提出强化责任,落实基地,全力完成计划任务和加强淘汰,严格消毒,全面降低带毒率等要求。下发了《做好2014年蚕种生产工作》和《下达2014年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指导性计划》两个文件,在制种期间,技术干部多次深入蚕种生产单位调研,督促检查存在隐患,着力解决实际困难。各蚕种生产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市蚕科院还把会议PPT作为培训材料对全体制种职工进行宣教,查找不足,增添防微措施。涪陵海丰公司在“防微”上始终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印发《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000份发给蚕农;投资3万元改造了75㎡的检验室;18.6万元购买氯氰菊脂农药19吨,加强原蚕基地桑园治虫;8.82万元购买漂白粉36吨,严格原蚕基地消毒。宝玉公司在新品种引进试繁工作上取得突破,在去年引繁“白春×芳秀”、“秋七×夏六”两对品种基础上,今年又试繁了“白春×芳秀”、“明丰×春玉”3742张,拟从中找出适合本地区饲养的优良品种进行繁育推广。

    2014年全市6家蚕种生产单位共生产原种6668张,一代杂交种185722张。经市蚕种质检站检验检疫,原种无一毒点,一代杂交种超毒率与去年持平,带毒率大幅下降。垫江县宝玉公司,全年制种22864张,无一张超毒,带毒率仅为12.31%。

    8.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蚕桑保险工作。养蚕保险有利于保护蚕农利益,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有利于蚕业生产稳定和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合川、铜梁、涪陵、云阳、垫江等区县加入了蚕桑保险。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计参保蚕农3万多户,蚕种8万多张,赔付总金额50万元左右。到目前为止,全市参保蚕农户在30%左右,蚕种量在25%左右,多数蚕农及饲养的蚕种未加入保险。这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多措并举,积极推进。

    (三)主要问题

    1.气候影响 整个春蚕期均为低温、阴雨、寡照。低温阴雨造成温度低、湿度大,一是对养蚕不利,叶质差,蚕易发病。二是桑树病虫害易发生,影响全市的生产成绩。

    2.市场因素 受国际国内茧丝市场行情下滑的影响,蚕茧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养蚕收入减少,积极性受到伤害。

    3.技术推广 留在农村养蚕的多数是老年人,实用技术操作很难做到位,即使给予培训、指导,他们也有些力不从心。

    4.蚕种生产 因气候影响,蚕种生产脓病严重,死笼茧多,公斤茧制种效果差。加之成本倒挂,全市计划生产蚕种25万张,实际完成18.57万张,完成任务的75%。

    二、2015年蚕业生产工作思路

    2015年是完成《重庆市茧丝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任务的收官之年。全市蚕业工作贯彻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府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有关精神,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划分,突出蚕桑生态效益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多元化发展进程,稳定生产促进增收。

    (一)指导思想

    以“稳定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生态环保”为主线,栽桑养蚕兼顾生态涵养和保护,科技惠农强化生产服务;以科技兴蚕统揽全局,拓宽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由单纯强调数量,转变为量质并举;由只靠售茧增加收入,转变为综合多元增效,充分发挥蚕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作用。

    (二)工作目标

    1.生产原种0.8万张,一代杂交种20万张。原种微粒子病蛾率控制在0.2%以内,一代杂交种病蛾烧种率控制在1.0%以内,蚕种成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95.0%以上。

    2.完成蚕种母蛾检疫和市外调入蚕种检验检疫任务。加大蚕种成品质量检疫、杂交率检测力度,监督抽查原种纯度,以确保蚕种使用安全。

    3.新栽桑1万亩,改造桑树1000万株;发种45万张,产茧1.6万吨,蚕农茧款收入5亿元。

    4.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果桑和饲料桑;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桑叶生产功能食品(桑叶粉、桑叶茶等),综合利用收入5亿。

    5.桑树生态产业建设。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带、石漠化治理、矿区修复等生态用途桑园建设,发展生态桑2万亩。

    (三)工作思路

    1.树立蚕业发展信心,积极营造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社会资本进入的良好氛围,携手共建蚕桑优质基地。按照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针对蚕桑产业的特色优势,认真谋篇布局,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区的区位优势,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主体,引导企业、专合社、蚕桑大户承包土地和撂荒桑园发展生产,集中连片栽桑养蚕,多元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突出又彰显蚕桑产业特色的高产优质基地。要建好优质基地,就要有所作为。一是要积极宣传蚕业的特色、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培育产业先进,报道典型事例,多与农业特色产业对比,突出产业优势。二是要争取政策支撑资金支持。各地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蚕桑业的发展列入农业特色经济产业之中,在产业上优惠,政策上倾斜,资金投入上加大。三是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蚕桑产业,各级蚕业部门要在规划上把关,政策上支持,技术上帮助,资源利用上引导。培育蚕桑家庭农场、专重大户要高起点、高规格、高效益。要引得来,稳得住,有发展,可推广。以蚕桑家庭农场、专合社为主体,建设一批优质高产蚕业基地。

    2.扎实推进科技兴蚕,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蚕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市蚕业要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将科技贯穿于桑树管理、小蚕共育、省力采桑饲养、蚕茧采摘保护以及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利用等多方面。2015年,市蚕业管理总站将围绕科技振兴蚕业做好以下工作:

    (1)由总站牵头,组织区县蚕桑主管部门、生产单位负责人或技术干部赴江苏、浙江、四川等先进蚕区,学习实用的生产技术、生产模式、省力化先进机具以及新桑、蚕品种的研推等,并在我市重点蚕区试验示范。

    (2)加强蚕桑病虫防控体系建设,指导大面积桑树病虫害防控工作;引进桑、蚕新品种,开展品比试验,促进我市桑蚕品种更新换代。

    (3)挖掘桑树的经济、生态效益,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带和武陵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研究试验工作,并总结经验提炼技术。继续在巴南、云阳、武隆、垫江、开县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带和武陵山区石漠化地区栽植桑树,探讨挖掘桑树经济、生态效益,为解决三峡库区消落带及库岸带和武陵山区的石漠化问题,做一些基础工作。

    (4)加强小蚕共育、省力养蚕推广力度,抓好一至二个多批次滚动养蚕、小蚕共育、“大蚕十天上蔟采茧”示范样板。

    3.转变工作方式,深入蚕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基层和蚕农。

    (1)市蚕业管理总站将进一步贯彻《重庆市外经贸委关于建立分级联系机制加强蚕桑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外经贸发〔2014〕28号)的有关精神,落实技术干部分片服务制度,深入区县及村社蹲点指导栽桑养蚕技术。各区县将服务蚕农、指导技术与岗位工作考核相结合,技术干部包村包户,为蚕农栽桑养蚕出点子、传技术。

    (2)建立信息传递平台,扩大网络服务体系。将各级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市内外行业动态、鲜茧收购价格、先进生产模式、省力高效机具、资源利用成功典型等及时传递给广大蚕农,指导服务蚕业生产。

    (3)开展科技宣传,举办系列蚕桑技术培训。市蚕业管理总站将继续组织技术干部开展科技赶场活动,深入镇乡和村社宣传、指导蚕业技术。举办《果桑桑椹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宣贯会、《蚕种质量检验培训会》、《蚕茧收烘技术培训会》、《省力化机械化蚕业发展现场观摩会》等系列培训会。各区县蚕业部门要充分利用“阳光培训”、“扶贫培训”等平台,多措并举做好方案,编印技术资料,组织人员、蚕需物资,深入村社和院坝开展技术培训。

    (4)认真抓好今冬明春的桑树管理工作。针对今年桑蓟马、桑螟虫等虫害较多的特点,认真开展越冬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桑园冬耕、桑树修枝整形、药物喷洒等方法,减少越冬虫源,降低明年桑树病虫害率。

    4.加强行业管理,保障三农利益。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蚕桑产业发展。要根据国家最新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蚕桑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大力发展大户、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蚕桑发展社会组织。

    (2)加强蚕种管理,保护蚕农利益。一是加强市内蚕种生产管理,提高蚕种质量,保证蚕种供应。二是外调蚕种坚持“调种必报,入市必检”原则,保证蚕种质量。三是做好蚕种价格协调工作,推进公平买卖。

    (3)加强蚕茧市场管理,提高蚕茧质量。一是掌握蚕茧市场行情,分析市场动态,加强茧丝绸市场行情发布,促进公平买卖,维护鲜茧收购秩序。二是推进鲜茧收烘仪器设备的更新,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试行仪评收茧,加快自动烘茧机及新型多功能蚕茧烘干机的示范、推广。三是发挥市场价格对收购单位和农民售茧的调节作用。鲜茧收购价格的放开,涉及蚕农和收购单位的利益,影响各方积极性。各区县蚕业管理部门要认真引导、协调,加强监管,兼顾各方利益,稳定收购秩序。

    5.抓好试验示范,增强辐射带动。

    (1)抓好“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的“千担村”、“双千担村”建设,巩固蚕桑基地。在项目建设中,一是加强大户建设,培育蚕桑家庭农场主;二是加强省力化机具、技术的引进、推广,如切桑机、桑枝剪伐机,多批次养蚕、小蚕共育、“十天养蚕法”等;三是围绕合同目标,加强各项任务措施落实,确保项目取得实效;四是要保证项目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符合项目财务要求。

    (2)大力强化园区建设,不断推进综合利用。一是强化巩固提高。将几年来我市已建成的示范园区提升档次,形成亮点、形成样板,起到引领和推广作用。二是强化新批园区建设。项目实施单位要尽其全力,细化组织管理、实施措施、建设步骤、技术保障等责任,按照“100亩示范、1000亩推进”的要求,全面检查落实,找准问题,增添措施,促进所建项目保质保量。三是强化辐射和带动作用。综合项目要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要点,印发给蚕农,推进互学互鉴。四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蚕农现场参观、培训技术,召开经验交流会,将有效技术和方法落在实处。五是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综合利用,拓展销售市场,在桑园鸡、桑枝菌、桑叶茶、桑叶饲料等方面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六是强化督促检查。市、区县项目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指导、检查和督促,按照相关要求严格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拨款。

    2015年,重庆蚕桑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市蚕业管理部门和全体蚕业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采取措施,真抓实干,为实现蚕农增产增收奉献力量,为圆满完成《重庆市茧丝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