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蚕桑织出“锦绣产业”
来源:普洱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5-01-26
| 阅读次数:239次
普洱市是云南省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加工基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成立机构、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制定政策、完善机制,整合资金、加大扶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形成了农业部门负责蚕种管理、蚕桑基地建设、技术推广与培训的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到2014年,全市有桑园面积15.8万亩,完成工业产值37000万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1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4000万元。
普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宜桑树生长和蚕茧养殖。加之蚕桑丝绸产业涉及种养、加工、科研、服务、市场流通和农产品开发等多个环节,带动面广、产业链长,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普洱建设成全国最大的优质茧丝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发展目标,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省委、省政府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把蚕桑产业作为全市六大骨干特色产业之一来培植,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把蚕桑作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来打造,强势推进蚕桑产业发展。自此,全市上下掀起了发展蚕桑产业的热潮。
2014年,全市桑园总面积已经发展到15.8万亩,其中投产桑园面积7万亩。平均亩产鲜茧72.9公斤,亩产值2755.6元,比上年增83.1元,实现农业产值24000万元。2014年,种桑区域覆盖9县(区)55个乡(镇),227个村民委员会,1248个村民小组;种桑农户1.2万户,种桑4.4万人;新建标准大蚕房416间,新建小蚕共育室78间,新建地蚕大棚600间。蚕茧产量目前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2014年,全市有1.1万户农户养蚕,共养殖蚕种13.6万张,鲜茧产量4600吨(不含市外收购500吨),比上年增加502吨,增长10.9%。蚕桑科技含量较快提升。据普洱市蚕桑办主持工作的副调研员李文兴介绍,全市良桑、良种推广面达90%以上;纸板方格簇等优良蚕(簇)具的推广面达到100%;小蚕共育及统防统消推广面均达到70%以上;积极推广省力化地蚕大棚养蚕技术,地蚕塑料大棚推广率达40%以上。全市继续推进50个蚕桑产业强村大户工程重点村建设。在2013年实施42个重点村基础上,2014年新增8个村,增加到50个村。
市蚕桑办党支部书记、高级农业师陈光红说:“我市蚕桑产业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以及致力于蚕种管理、扶持蚕桑基地的建设、技术的推广与培训、育苗制种、鲜茧收烘、缫丝加工的生产服务管理,并确立了‘建设大村、培育大户、扶持大棚’的蚕桑产业工作方法,强势推进蚕桑产业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主要采取了包干建设、明确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定点进驻、明确任务、资金配套、跟踪检查、考核检查等措施。
云南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是省政府认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云南佳浩茧丝绸集团的产业园,记者一行感受了从选茧、煮茧、抽丝到复整,再到成批5a级蚕丝制品精深加工的过程,并聆听了外销到全国各地,出口到欧美市场的经验介绍。
佳浩集团普洱缫丝厂厂长任玉杰在谈到企业的品牌塑造时说:“在丝绸市场不景气的当下,品牌的力量大大凸显出来。我们致力走品牌之路,现正在申报云南名牌,目的是向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进军。做茧丝绸业每一步都很重要,从蚕桑到蚕茧到蚕丝再到最后的丝绸制品,种不出好桑叶,就养不出好蚕,继而产不出好蚕茧,那么就别想抽出好蚕丝,更别谈织出好丝绸。所以,蚕桑的种植,是蚕茧和蚕丝的源头保障和关键所在。我们根据品牌战略,致力于优良蚕桑品种的选用和培育,注重桑树、桑叶的质量,从而保证蚕茧质量。我们选择在普洱投资建厂,正是出于普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这里能种出好蚕桑。其次,注重技术的指导,着力改变农民不良的养殖习惯,以‘优质优价’的收购方式来引导农户种好桑、养好蚕。再者,我们自身也注重不断地进步,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注重技术革新,设备的完善以及人才的引进。”
据了解,2014年云南佳浩茧丝绸集团公司生产白厂丝505吨,比上年增加109吨,增长27.5%;生产干茧2217吨,比上年增加218吨,增长10.9%;生产蚕丝被5000床;完成工业产值37000万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10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4000万元。
近日,记者来到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车子行驶在漫山嫩绿之间,遍野的桑树刚吐新芽,展示着未来无限的希望。记者随机采访了大河边村民小组的养蚕大户杨章昌,他说:“自打种桑养蚕以来,我们寨子变化真大。首先是路通了。因为养蚕,得到政府扶持和鼓励,寨子里铺上了水泥路。第二是自来水通了。家家户户还安上了太阳能。第三是收入增加了,很多人家盖起了新房、买了车子。”据了解,仅2014年,寨子里就有13家人修建了砖混结构的小平顶房,今年准备建盖的有20家,寨子里一年内新增的微型车和皮卡车有10多辆。
另一养蚕大户王忠昌说:“我家从2007年开始种植桑树,面积逐年扩大,前年仅蚕桑纯收入2.4万元。去年种了7亩,收入3.58万元。今年又新种了4亩,共11亩。去年盖了新房子,两层半,260平方米,花了25万元。”“养蚕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特别适合我们五六十岁的人来做,蚕桑地近、活计轻,可以合理调配劳动力。”王忠昌笑着又说道,由于养蚕对卫生条件要求高,寨子里每家每户都配备了沼气池、垃圾池,所有家禽都采取圈养。寨子变得干干净净,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了。
记者从该村民小组的蚕桑养殖辅导员李家全处得知,全组75户人家,养蚕的就有66户。2014年全组产蚕茧460多张,纯收入78万元,平均每户1万多元。
看到蚕桑产业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我们感受到了蚕桑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还有产业发展中显现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普洱市蚕桑产办生产科科长尹智永说:“2015年,我们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整村推进,加快高产桑园基地建设,计划新建高产优质桑园1.5万亩,低产桑园改造1万亩;抓好景谷‘10.07’地震灾后蚕桑生产示范样板基地1000亩;抓好蚕宝宝庄园和云南民族丝绸文化博览中心两个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强村大户工程建设;新建养蚕大棚2000间,养殖蚕种14万张,鲜茧产量4800吨,努力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亿元的目标。”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普洱的蚕桑产业正在迎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