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蚕桑生产工作成效
2014年,南充全市发种62万张,产茧1850万公斤,实现茧款收入7亿元,综合开发收入4亿元,蚕桑总产值达11亿元;新培育规模养殖大户311户,嫁接改良桑园5万亩,推广使用优良簇具50万片,新栽桑树2万亩,共计100万株。
(一)建设蚕桑基地。一是发展万亩蚕桑示范区。按照“一乡一业”的工作思路,着重推进50个市级蚕桑基地乡镇建设,通过桑园连线成片规划,全市新育新栽、补植补栽桑树100万株,建成仪陇柴井和阆中柏垭两个万亩蚕桑示范区。二是对桑树嫁接改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动农户,统一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全市桑树进行改良更新,共计嫁接改良5万亩。三是配套设施。以养蚕集中区为重点,完善好桑园水、路、渠等基础设施,建好小蚕共育室、大蚕蚕棚、省力化蚕台等养蚕设施,共计配套建成20余处。
(二)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市蚕业管理总站技术干部分区负责,与各自负责县(市、区)蚕桑(业)局共同联系基地乡镇,推广“分户栽桑、分户管桑、集中养蚕”,“以桑入股、按股分红”等多种桑园流转方式,同时结合桑树新育新栽,在全市培育了311个有桑园10~30亩、年养蚕20~60张且养蚕设施配套齐全的规模养殖大户。
(三)推广应用新技术。一是抓智能化自动养蚕机推广。今年,南部兴盛蚕业合作社、西充友林蚕业合作社各自购置一台智能化自动养蚕机,开展轻简化、工厂化栽桑养蚕技术试验示范,生产实践表明,养蚕机大大降低了养蚕劳动力。二是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建立以蚕桑局定期与不定期技术培训,专合组织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蚕茧收购站的技术物资服务,共育室的技术带动、技术指导等4级技术服务网络,分片区集中进行小蚕共育,统一配套使用省力化蚕台及纸板方格簇,实现了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自动化。三是新品种引进与示范。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从西南大学引进优质高产果桑品种“嘉陵40号”,在嘉陵、阆中等地种植。
(四)创新发展机制。一是发展集“发展生产、技术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合组织。推广南部“先锋模式”,由业主大户、经营能手、技术好手等领办、创办蚕业合作社,引导蚕桑专业村蚕农,特别是业主大户入社。今年,新建阆中水观黄龙滩、仪陇柴井、嘉陵吉安、南部三清等4个蚕业合作社,采用“五统一”的办法,即统一栽桑养蚕技术标准、统一供应蚕品种、统一小蚕共育、统一销售蚕茧、统一实行二次返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龙头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抓住“东桑西移”、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引导一批有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茧丝绸企业,鼓励茧丝绸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走“公司+协会+农户”、“共育户+农户”的路子,龙头企业将蚕桑生产视为第一车间,与蚕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采取“按质论价、优茧优价、绩效挂钩”的办法,充分调动蚕农发展蚕桑的积极性。
(五)蚕桑综合开发。一是抓果桑开发。在南部、嘉陵等地20000亩果桑基地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果桑业主大户,与阆州醋业、四川劲椹食品、千年绸都第一坊酒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桑椹酒、桑椹醋及桑果汁饮料,打造南充特色桑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抓桑园间套作。推广阆中柏垭“果桑+川明参”、嘉陵土门“桑+黑花生”、仪陇柴进“桑+榨菜”等种植模式,发展桑园间、套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蚕农收入。三是发展桑园林下养殖。推广西充友林蚕业合作社经验,在桑园放养生态鸡、有机鸡,既除去桑园杂草、害虫,又增加蚕农收入。四是发展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与厦门兴然生物科技公司(南部)、市丝绸进出口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科学利用剩余桑叶、大量废弃桑枝,变废为宝,开发桑叶茶、桑枝菌,大幅提高蚕桑综合效益。五是开发利用僵蚕。引导南部县寒坡乡传弘农业合作社与西华师范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利用大蚕生产僵蚕,大幅提高养蚕收益。
(六)争引项目资金。抓住国家“东桑西移”重要战略机遇,通过包装项目,积极向中、省申报蚕桑项目。2014年,我市阆中、嘉陵两地分别获得500万省财政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二、2015年蚕桑生产工作计划
2015年要继续推进蚕桑“百万工程”实施,确保全年实现发种64万张,产茧突破1920万公斤大关,新培育规模养殖大户300户,推广优良簇具50万片、嫁接改良桑树5万亩。
(一)抓好规模养殖大户培育。一是要在养蚕老区继续推进桑园流转、桑树新栽补栽步伐,把外出务工户、有桑不养蚕农户桑园流转、托管给新育大户及愿意扩大规模的养蚕户,提高闲置桑园利用率,巩固、发展老区蚕桑根基,建成集中连片桑园、挨家挨户养蚕小区。二是要加大力度支持养蚕新区发展,通过市县共建的方式,支持新养蚕农户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把新户培育成有桑园10~30亩、年养蚕20~60张的规模养殖大户,提高养蚕经济收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蚕桑产业。
(二)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是在蚕桑基础良好的一个或几个基地乡镇成立养蚕专业合作社,学习南部先锋模式,采用“五统一”的办法,即统一栽桑养蚕技术标准、统一供应蚕品种、统一小蚕共育、统一销售蚕茧、统一实行二次返利,有效带动农户投入蚕桑产业。二是发展家庭农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桑园进行综合开发,蚕桑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三是培育新型龙头企业,学习涪城经验,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经营,建立稳固的蚕桑基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三)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一是学习引进江苏省如东县物联网养蚕技术,在我市南部、嘉陵等地率先开展试验示范。二是引进西南大学新育优质高产果桑品种“嘉陵40号”,在南部、嘉陵开展试种。测产,进而推广。
(四)抓好项目实施。嘉陵、阆中两区(市)2014年各获得500万省财政蚕桑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实施阶段。一是要抓好项目区规划、桑树栽植及管护。二是要抓好小蚕共育室、大蚕蚕房、省力化蚕台等养蚕设施建设配套。
(五)积极争引项目资金。一是抓住国家“东桑西移”重要战略机遇,通过包装项目,积极向中、省申报蚕桑项目,在2013年南部、仪陇,2014年嘉陵、阆中获省财政蚕桑产业发展项目支持的基础上,2015年增加1个县(市、区)获得该项资金支持。二是要积极争取县(市、区)涉农资金整合,投入蚕桑产业。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