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公告通知>>国家茧丝办关于印发《关于第2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的总结报告》的通知
 

国家茧丝办关于印发《关于第2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的总结报告》的通知

来源:国家茧丝办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5-07   |  阅读次数:1099次

     国茧协办函[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茧丝办),有关协会、企业:

  2008年2月23-25日,第2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根据部领导批示,我们征求了参展企业、地方茧丝办以及部分专业客商的意见,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对交易会进行了客观评价。现印发给你们,请予以参考。

  附件:关于第2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的总结报告


                   二〇〇八年五月六日

附 件

         关于第2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的总结报告

  由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主办的第20届中国丝绸交易会(以下简称中丝会),于2008年2月23-25日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交易会得到了各地得到各地茧丝办和重点丝绸企业的大力支持,广东、山东、重庆和四川等省市在茧丝办负责同志的宣传组织下,由省丝绸公司牵头,率领省(市)内丝绸企业以整体形象参会,浙江万事利集团、浙江丝绸之路集团、江苏苏豪集团、江苏鑫源集团、江苏新民股份公司、江苏华佳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参会,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主办单位亲赴各地丝绸企业、专业市场、百货公司等进行推广宣传,诚邀各地参展商和专业客商。扎实细致的招商招展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

  一、中丝会搭建了贸易交流的综合平台,专业性强,效果好。
  (一)专业化水平高。本届中丝会与第90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以下简称中针会)同期同地举办,展会规模、布展、现场秩序和管理等均体现出专业水平,专业观众登录系统、众多的专业客商、各种论坛讲座以及周到的服务,出乎这些从事外贸多年、参展无数的丝绸企业意料。
  (二)结识新的贸易伙伴。中丝会吸引了大批中针会的专业客商及参展商,拓宽了中丝会的专业客商范围,如安徽京九、江苏鑫源、江苏新民等丝绸企业都结识了新的客商,有的还拿到了订单。
  (三)促进交流与合作。中丝会促成了东中西部企业、丝绸企业与“中针会”企业相互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如山东丝绸集团与中西部地区达成了建立蚕桑基地的意向,该集团负责人表示这是参加本次中丝会的一个重要收获,没想到能在这里与这么多中西部企业和当地茧丝办洽谈基地建设事宜,会后可以针对性的实地考察,太方便了。
  (四)发现差距,开阔视野。据参展企业、茧丝办负责人反映,参加中丝会不仅看到了丝绸企业间的差距,也看到了与大纺织行业在品牌建设、营销理念、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差距,广东、山东、重庆、四川等省市茧丝办负责人,以及许多丝绸企业负责人都亲自到中针会现场交流学习。
  (五)好产品、新产品市场前景广。据参展企业反映,凡是好产品、新产品都会吸引专业客商前来洽谈,而参加中丝会“中国名店•丝绸”展示的丝绸零售企业反映,有些中西部企业的丝绸产品质量好,物美价廉,表示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采购。此外,“东桑西移”工程区展出桑果汁、桑果酒、桑叶茶等产品吸引了过往的专业客商,向工作人员仔细地询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论坛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以“迎奥运•促销费•振兴丝绸文化”为主题的论坛场场爆满。我办王北鹰副主任的形势分析报告是参展企业最关注的,但又怕错过贸易机会,于是往返于论坛和展位之间。第二天上午关于品牌建设的论坛还未开始,互动交流已热火朝天,专家提出的倡导丝绸与艺术相结合、重视培养“80后”年轻人的消费观点,对现场听众有很大的启发,并得到赞同。

  二、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方面
  据调查,大家一致认为中丝会专业性强,发展前景看好,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一)展馆位置不够理想。本届中丝会展馆位于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5号馆(前面4个馆为中针会展馆),位置比较靠后,大批专业观众主要是从1号馆进入,距5号馆的距离太远。另外,主办单位为准确统计出专业观众数量,分别在5号馆两边的入口处设立了专业观众登录系统,增加了进出手续。尽管主办单位采取专车将部分专业观众直接送到5号馆、服务台引导等方式,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观众的数量。
  
  (二)参展企业准备不够充分。本届交易会是改革后的第一届丝绸内贸交易会,一些丝绸企业对交易会的商业氛围不了解,准备不充分。有的只派员观展,未带本企业的优势产品,对没能利用交易会平台拓展国内市场交易,感到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机会。很多企业表示,通过此次观摩学习,将改进本企业的产品,做好准备,参加明年的交易会,争取有所收益。
  
  (三)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丝绸企业长期从事外贸出口,缺乏对国内市场的重视,在国内宣传丝绸的力度不够,使得大量专业客商缺乏对丝绸的了解,影响了对丝绸商品的采购积极性。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