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转型升级之路在何方——审视新常态下的盛泽纺织业
 

转型升级之路在何方——审视新常态下的盛泽纺织业

来源:吴江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11-19   |  阅读次数:714次

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1994年下半年,全国丝绸行业生产下滑、出口减少,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处于破产境地,久负盛名的盛泽丝绸纺织业也是全行业亏损。

    时光荏苒,岁月轮回。到了2014年,盛泽纺织业再次遭遇行业寒冬,订单减少、销售不畅、产品积压、利润萎缩、资金紧张,甚至有些资金链断裂的老板失联,许多企业迷茫在十字路口,中小型纺织企业集聚的绸都盛泽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20年前,盛泽纺织人靠体制改革和产业转型渡过难关,而这一次,新常态下的盛泽纺织业再次面临转型升级,出路又在哪里?

    压力之下反思:

    深度调整或将成为新常态

    事实上,进入新世纪后,盛泽纺织业发展的沟沟坎坎一直存在,从纺织品配额、反倾销调查、绿色壁垒到停产谣言再到全球金融危机,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喊一次“狼来了”,只是这一波来得更加猛烈,特别是资金面紧张动摇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根基,让更多经营者如履薄冰。

    吴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赵菊观提出,今年1—9月面料销售同比下降12%,整个纺织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盛泽纺织业将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

    导致目前这种情况,综合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致的看法是:一是欧盟、美国等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没有回暖迹象;二是纺织产业正在逐渐向东南亚一些国家转移,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对而言能源和劳动力成本更低,不涉及贸易壁垒,盛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正在下降;三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据区经信委统计,全国的化纤产能约4300万吨,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特别是现在很多项目还在上,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盛泽的化纤产能约520万吨,占全国八分之一左右,区域性和阶段性过剩明显。化纤面料年产量约280亿米,占全国三分之一,一些低端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四是下游服装企业销售不畅,影响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赵菊观认为,从当前的趋势看,这个深度调整期或许还需要两到三年,保持中高速发展将是未来纺织业的一个新常态。

    市场倒逼转型:

    走向产业高端

    区丝绸协会会长、亲身经历1994年纺织业转型的蔡雪熊告诉记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纺织品只有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滞销,而到了2011年,国际买家大量补充货源,营造了纺织业的虚假繁荣,盛泽很多纺织企业误读为国际市场复苏的信号,大量购置进口织机增加产能,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和风险。

    蔡雪熊提出,当年盛泽丝绸业走出困境靠的就是转型升级,杭州实行的是“退二进三、退城进郊”,上海等地实行的是破产、拍卖或改制,实际上就是靠出卖厂房、土地消化资金压力,而当时这两种方法在盛泽都行不通。一是盛泽纺织业没有地方可退;二是盛泽的地皮不值钱,破产重组更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盛泽另辟蹊径,组建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债转股等方式消化资金压力,然后又成功上马化纤项目,从真丝绸转向化纤绸,重新引领盛泽纺织业走向辉煌之路。

    蔡雪熊认为,目前的市场正倒逼企业转型,解决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转型升级需要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将是痛苦而漫长的,甚至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经过这一波深度调整,相信有的企业会活下来,活得更好,有的就必然要倒闭。转型升级首先要求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前中小型化纤企业生产的海岛丝、复合丝,现在大的化纤企业也可以生产,因此,化纤产品靠低价竞争是没有出路的,这就要求我们忍痛割爱,果断摒弃落后产能,加强新产品开发,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走向高端市场,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吴江民营经济研究学会会长王剑云提出,就是当前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生产、销售形势较好的企业,有的企业需要带现金排队提货,这些稳健型的企业在支撑着盛泽纺织产业的平衡。而这些企业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内部生产布局合理,有稳定的一条龙产业链,上下游有稳定的客户群,经营方式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二是拥有独具特色、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和最先进的装备;三是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资产负债率低,负债占30%左右。他同时提出,新的时代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20年前从棉到涤是一种进步,当时的确良化纤产品是一种时髦、一种时尚,而现在棉制品、真丝产品又重新占据市场,不管是外套内衣纯棉的最好,这也提醒企业要适应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开发绿色环保产品。

    赵菊观认为,走向产业高端,关键是开发各种功能性面料,包括化纤与棉、麻、毛的混纺、交织等,促进产品多样性,特别是各种生物纤维的开发,如牛奶纤维、大豆纤维、玉米纤维、人造丝、天丝、树脂、竹纤维等产品,还包括真丝的回归,更符合人们对绿色、低碳、健康的需求。

    发挥产地市场优势:

    让世界了解盛泽

    在当前的形势下,市场引领产业是一个必然趋势和选择。赵菊观说,感谢当年的探路人引入了仿真丝和化纤面料,才迎来盛泽纺织业一个蓬勃发展时期。盛泽纺织业的转型还得益于市场,在1986年兴办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确实需要勇气和魄力,正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引领产品结构的变化和纺织业的转型。

    赵菊观提出,在贸易形式上,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也需要转型,充分发挥产地市场优势。市场的转型升级,除了提升市场的面貌和业态,还需要逐步建立网上商务市场。在虚拟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正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标准体系,在淘宝建立盛泽产业带后,第一批100家企业已经入驻网上东方丝绸市场,逐步打开局面,今后还要利用自身的载体建立网上市场,做大电商交易。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今后还要做到内外贸易融合,重点发展外贸,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到每个月邀请一批欧美客商前来实地采购,与市场的客户面对面直接做交易,让世界知道盛泽的面料最多、最好。通过一些商会、贸易组织来加强宣传,打开销售渠道,建立外贸服务平台,手把手教企业做外贸生意。

    据赵菊观介绍,在今年10月份的江苏(盛泽)首届纺博会上,临时前来办理参展手续的客商非常多,今后要增加这种展会的次数和频率,让世界各地的客商都知道,盛泽拥有数量最多、世界最先进的织机,拥有质量最好的纺织品后整理体系,拥有最密集的产业集群,产品整体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综合服务力最强。同时,市场还要加强在行业内的宣传,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省纺织工业协会及国内品牌服务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明年准备在盛泽召开全国服装大会,展示盛泽面料企业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产地市场优势。

    跳出纺织看纺织:

    忠于纺织不囿于纺织

    吴江民营经济研究学会会长王剑云说,盛泽被称为绸都,纺织产业对于盛泽企业家来说,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精神,盛泽的企业家都有一种忠诚于产业的精神。我们忠诚于纺织,但也要能够跳出纺织看纺织。首先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只是表面现象,内涵是经济规律。可以说,现在的盛泽就是15年前的韩国大邱市,现在的盛泽也是15年后的东南亚等地。我们要借鉴韩国大邱市和意大利、日本、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要鼓励企业逐步走向产业高端,占领制高点,善于扬弃,开发人家没有的技术,做出一些别人做不出的产品。同时要鼓励企业敢于“走出去”,获取廉价的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可以把研发总部设在盛泽,发展纺织机械、印染设备等一些高端制造业,而把一些中间制造环节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

    王剑云认为,我们忠诚于纺织,但不能囿于纺织,恒力、盛虹等企业已经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向产业的上游PTA、PX等石化产品领域进军,我们要鼓励规模企业利用纺织产业的优势,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找到新的投资方向和增长点,进军新的产业领域。如浙江一家纺织企业十年前上市后,利用募集的资金新上锂电子材料产业,现在专门供应世界500强企业,他们又利用赚来的钱反哺纺织产业。政府也应设立更多的新兴产业科创园,加强产学研联合,孵化新兴的高科技企业。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对于企业而言,走了可能会失败,但不走就永远没有路,相信盛泽纺织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