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图文]探索建立科学标准 中国茧丝之都取得新突破
 

[图文]探索建立科学标准 中国茧丝之都取得新突破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4-10-24   |  阅读次数:421次

宁南蚕丝车间 

优质蚕桑基地

    凉山州,曾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是四川省优质蚕桑基地核心区域。近日,中国经济网从凉山州蚕业管理局获悉,凉山蚕桑茧丝产业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安宁河两大流域。据悉,长期以来,凉山州蚕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狠抓蚕业发展不松懈,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茧丝市场复杂多变以及养蚕劳动力紧缺等诸多困难,全州蚕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发展态势健康稳步 

    优质蚕桑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13年全州已建成年产茧20万担的县1个(宁南),5—10万担的县2个(会东、德昌),1—5万担的县4个(西昌、冕宁、普格、会理),省级现代农业(蚕业)万亩示范基地6个。全州桑园总面积40.2万亩,基地规模稳居全省首位。产茧上千担的基地乡镇56个,产茧上千担的重点村93个,基地乡镇蚕茧产量达到43.18万担,占全州总产量的88.5%,成为凉山州蚕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凉山州积极探索创新桑树栽培模式,大力推广“6215”间作套种桑园和果叶兼用桑园,提高桑园综合效益,宁南、会东、德昌三县6个万亩示范基地亩桑效益突破万元大关。同时,制定和落实蚕业惠民政策,在蚕种、蚕药、蚕具、小蚕共育、蚕房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补助力度,促进蚕农持续增收。2013年,全州蚕茧产量达49.09万担,占全省产茧总量的32.23%,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蚕桑和茧丝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达到30.37亿元,其中蚕农茧款和桑葚收入达到9亿元,全州养蚕农户户均收入9559元。蚕桑产业为全州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凉山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狠抓蚕种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新建了设施设备全省一流的蚕种冷库,蚕种检验检疫通过了省级质检机构考核和计量双认证,形成了蚕种生产管理、质量检验、冷藏加工一条龙服务,蚕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蚕种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全州2个蚕种场生产优质蚕种106万张,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70.6%,蚕种检验检疫合格率均达到100%,连续多年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优质蚕种生产供应基地。

    茧丝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凉山制定并发布了《凉山州桑蚕饲育技术规程》等六个农业地方标准,深入开展蚕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行动,扎实推进以“五化六配套”为主要内容的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面落实省力化、优质化养蚕配套技术,积极推进优质茧丝品牌建设。2013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茧丝之都”称号,这是凉山在全国茧丝行业获得的第一个殊荣。“凉山桑蚕茧”在全省同行业率先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宁南县“南丝路”牌蚕茧获中国驰名商标,宁南县“南丝路”牌生丝和会东县“芬柔”牌蚕丝被先后获四川省名牌产品,“桑花”蚕种、“锦绣缘”蚕茧、“南丝路”床上用品及“阳光味道”桑葚果汁系列产品正积极申报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凉山蚕业的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正在显现。

    产业链延伸取得新进展。凉山州有16户蚕业(茧丝)生产经营企业,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龙头企业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雄厚,带动力强,全州初步形成了蚕种生产、蚕种冷藏、蚕茧收烘、生丝加工及丝棉被、蚕沙枕、食用菌、桑叶茶、东桑凉茶、桑葚果汁加工等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相配套的蚕业产业链。2013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58亿元,创利税2.28亿元,宁南县南丝路、谊兴丝业、银鸿丝业、会东县茧丝绸公司、德昌县蚕茧公司成为全州茧丝行业亿元级企业,全州蚕种、蚕茧、生丝全面增产,蚕农、企业、财政全面增收,形成了“三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地域优势显著 

    凉山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以川西南山地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蚕区分布在海拔360—1800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14℃~22℃,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600小时,年降雨量748—1164毫米左右,无霜期220—36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夜雨昼晴,雨热同步,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宜桑树生长,桑树当年生枝条可达4.5米以上,桑树单株产叶量平均可达4公斤以上,一年能养4季蚕,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全州土地面积9068.3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65.76万亩,现有的38万亩桑园仅占耕地面积的5%,宜桑面积广,发展潜力大。尤其是金沙江、安宁河两大优势蚕区的土壤多为紫色土、红壤、燥红土等,富含有机质、氮、磷、钾,PH值为6.5—7.5,十分符合桑树的生理要求,适宜桑树生长。

    凉山州是四川省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核心区域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茧丝质量指标优于省内其他地区,粒茧丝长达1100米以上,解舒率70%左右,干正茧上车率95%以上,茧层率50%左右,生丝平均品位达5A+以上,蚕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全州16户茧丝经营企业,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养蚕农户均与龙头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扎实,主产县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强,蚕茧实现百分之百商品转化率。

    同时,凉山制定并发布了凉山州桑蚕茧生产六个农业地方标准,健全和完善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探索和建立了“二次返利”、“保护价收购”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蚕业科技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营秩序规范有序,发展环境良好,能为蚕业发展提供行政支持和技术保障。

    行业荣誉颇丰 

    2009年“凉山桑蚕茧”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四川省10大区域公共品牌;2013年凉山州获中国丝绸协会“中国茧丝之都”称号。

    宁南县“南丝路”牌蚕茧相继被评为“国家权威检测达标品牌——国家质量检测连续合格产品”、“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名优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等荣誉。

    会东县“芬柔”牌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锦绣源”牌蚕茧、生丝在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多次获得“优质产品”称号。

    德昌县蚕茧被评为中国西部博览会“名优农产品”。“阳光味道”桑葚饮料获绿色食品证书。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