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绸处于博弈状态
凌兰芳表示,茧丝绸工业中茧、丝、绸三者处于价格博弈状态,市场供求和刚性成本是其中的两大制约因素。他说:“近年来,茧丝总量不能满足缫丝产能,是供小于求,茧价推动丝价上涨。而丝对绸、绸对成品而言,两者都是供大于求,形成绸价不涨,丝价受压。市场依靠老外,原料依靠老乡,生产依靠老姐(纺织女工),这‘三老’都可以抛弃丝绸企业,而丝绸企业离不开‘三老’。因此日子十分艰难。”
今年夏天,凌兰芳再次考察了中西部地区近年的蚕农收益,每亩桑园的年产出大约在4000~6500元左右,达到或超过了甘蔗、烤烟、柑橙等经济作物。在诸多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大豆、油菜等),甜料作物(甘蔗、甜菜等)、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热带作物(橡胶等)大多与国际价格接轨,唯独蚕茧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种桑养蚕作为富民产业还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广西茧丝质量亟待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茧丝总量大约占全球75%左右,平均质量处在中高端水平。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以广西为代表的茧丝质量总体有待提高。
广西用全国1/4不到的桑地生产了全国40%的蚕茧。目前广西拥有的桑园面积全国第一,达280万亩,占全国22%;去年产茧数量27 万吨,全国第一,占全国40%,产丝数量3万多吨,全国第一。这三个数据,奠定了广西在中国丝绸及至世界丝绸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短短40年时间,无桑无茧的广西居然成为世界第一的茧丝产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奇迹。
然而,广西地区茧丝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今年9月,广西生丝价格跌势明显,是广西茧丝质量有待提升和低端茧丝竞争白热化的真实写照。
在目前缫丝产能盲目扩张的背景下,近15年来蚕茧价格涨了4倍多。然而同期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农艺成本也涨了4倍多,因此部分蚕农并不增收, 再加上蚕茧收入比例逐年下降两大原因使蚕农不再用心养蚕,遂使茧质越来越差。
“广西丝绸发展目前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中低档产能严重过剩,本地织造产能尚不配套,后道工序尚未延伸。二是部分厂丝质量不高,受原料粗劣和工艺不精两项因素影响,高品位生丝不多,大量的只能用作纬相。三是缫丝劳动力紧张,月平均工资高出全国同行业,劳动成本过高,削弱竞争力。四是鲜茧丝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与干茧丝的区分也不明晰,引发用户疑虑。但不论怎样,广西是世界茧丝最大产地,具备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包括丝绸之路在内很多的东部企业前去设厂。”凌兰芳说。
“只有优质茧丝原料生产获得保证,丝绸产业的崛起才指日可待。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内陆高原优质茧丝产区,茧丝品种优良,每个茧的丝长可以达到1200米左右,净度、清洁、均匀度、茧层率、干壳量、抱合力、色泽等都不比东部的质量差,甚至更优。这些地方的蚕农生产积极性和农业比较效益相对比较高,例如四川省凉山、宜宾蚕茧产量稳中有增,南充、绵阳相对稳定。又如云南的曲靖与保山两市,海拔都在1600米以上,近年蚕茧产量质量都有小幅增长和改善。”凌兰芳介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