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南部县将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桑蚕业
 

四川南部县将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桑蚕业

来源:南部县桑蚕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4-25   |  阅读次数:1125次

大力培育业主大户

     “集约化养蚕”是克服分户饲养“面广、分散、规模小、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不明显”的必然选择。大力培育养蚕专重户、积极引进蚕业业主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截至目前,南部全县已有年养蚕20张以上蚕桑业主316户,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2600多户。其中,寒坡乡回引青年蒲秋灵承包土地1100亩;盘龙镇个体户董鹏承包河滩980亩;万年镇硕士研究生王成春回乡承包土地230亩栽桑养蚕;富利镇“新型产业农民”董祥林28年来坚持发展蚕桑不动摇,由于规模适度和产业化经营,去年养蚕47张,收入3.6万元。这种半年工作半年闲,远走不如在家挣钱的经营方式,符合农村劳动力现状,深受农民欢迎。这种适度规模,有桑园10亩至20亩、年养蚕30-50张、产茧1500-2500公斤的专重大户,计划到2011年,全县达到2万户。

    加快发展专合组织

     为切实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结合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蚕桑业主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南府发〔2007〕64号)文件,允许蚕业合作社依法经营其产品,原则上与收购企业签订产销订单,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可依法自投自产自营自销。全县现有依法登记能正常运转的蚕业合作社26个;先锋蚕业合作社已覆盖碾垭乡和升钟库区10个重淹乡镇、86个村、576个社、3.5万余农户,该合作社去年养蚕38240张,产茧157万公斤,蚕农收入达2356万元;双佛镇赵家嘴蚕业合作社与西充诚信公司合作,去年秋季和晚秋两季共实现收茧利润1.5万元,全部用于入社社员桑树冬管和新增养蚕设施补助。

     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以绿神公司为龙头,积极推进集缫丝、织绸、服装、桑皮纤维、提取叶绿素等蚕丝工业项目于一体的河东丝绸工业园建设,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对桑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行桑园套作蔬菜、药材、牧草、花生、黄豆的“1+5”套作模式,不断增加单位面积内桑园的总体效益。西河乡实施桑园套作牧草模式,桑叶养蚕,牧草喂养“西河”山羊,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升钟库区大部分乡镇实行桑园套作花生、中药材后,农户亩地收入增加了1500元,神坝镇、永红乡部分农户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亩地收入达2000多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